■广东广州 林华
2015年开始,中国佛像拍卖再次升温。从拍品成交情况来看,打破了两年来中国佛像拍卖价格持续下跌的局面,一些工艺精湛、存世量较少的明清佛像逐渐成为拍卖主角。
分析人士表示,佛教造像艺术是一门集宗教、历史、艺术及工艺的艺术,体现着深厚的宗教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也是人们对佛教艺术品收藏的兴趣和热情所在。
有关专家指出,佛像收藏者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市场经验,藏家还要警惕赝品、次品,做到粗制滥造的新品不要,细节处理模糊或交代不清的拍品不收,有拼凑痕迹或留款新颖的不入。
佛像再度成拍场焦点
2015年中贸圣佳秋卖于11月20—23日在北京举行!最受瞩目的拍品是一尊王世襄旧藏的11—12世纪珍稀双色铜合铸释迦牟尼佛成道像,1200万元起拍,经过34轮激烈竞价,最终定格在2600万元,加上佣金2990万元成交。
据称,这尊佛像为王世襄先生旧藏,曾经两度见诸于拍场,最早是在2003年嘉德秋拍中以79万元成交;最近一次拍卖是在2010年春拍中以408万元成交。这次中贸圣佳秋卖中则是以三级跳的方式增长,以2990万元成交。
2015年开始,中国佛像拍卖开始升温。从拍品成交情况来看,打破了两年来国内佛像市场拍价持续下跌的局面,再次掀起佛像收藏热潮。
10月4日,香港瀚海首拍在四季酒店完美落幕,“我佛慈悲”专场成交率达83%,其中红铜鎏金的莲花生及其明妃以2400万港元落槌,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以1400万港币落槌。
10月6日,香港保利中国古董珍玩专场中佛像板块表现突出,是整场的亮点,最终成交额4200万港币。其中明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成交价700万港币。
其实,中国藏家的佛像收藏史并不长。20世纪70年代,收藏佛教艺术品的藏家以外国人为主,拍场难觅华人藏家踪影。直到20世纪80年代,除了日本、新加坡和台湾藏家开始收藏佛像。
2003年前后,一批内地藏家开始收藏佛像,2006年开始急速升温!2006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凭借1.166亿港元的成交价曾轰动一时。中国人的身影也开始出现在海外拍卖场,并形成一股佛像收藏潮流,延续至今。
明清佛像尚未被爆炒
明代宫廷造像始于永乐年间,这一时期,宫廷还设置专属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专门负责铸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宫廷造像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由于皇帝个人的信仰需要,故而佛像的造像量很多。
据称,明清之前的佛像称为高古佛像,也可称汉传佛像;而明清佛像,也可称为藏传佛像。在佛像市场上,藏传佛像的收藏远好于汉传佛像。而海内外藏家则十分重视明清宫廷造像,于是明清的金铜佛像也逐渐成了收藏市场的主角。
由于明清佛像的工艺精湛、存世量较少,所以长期以来,在佛像收藏市场上,明清佛像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无论是在价格方面,还是受到的追捧程度,都是其他时期的佛像艺术品不能相比的。
目前收藏价值较高的佛像大致有几种:艺术性强的佛像、汉传和藏传各时代代表性的佛像、重要题材佛像、特殊工艺佛像、特殊历史意义的佛像、大体量的佛像。
分析人士表示,佛像收藏迅速升温,一个主要原因是受近年来佛像拍卖火爆的影响。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调整进入尾声,佛像收藏的回报会越发丰厚,尤其是高品质的明清佛像最值得投资收藏。
2006年,一尊明永乐释迦牟尼坐像以1.04亿港元落槌;在去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以2.36亿港元成交。自此,中国佛像拍卖进入亿元时代。
尽管如此,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佛像成交价还是明显偏低。在目前国内收藏市场,质量稍微高一点的明清佛像,价格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甚至更高。
近年来,尽管佛像价格已经大幅上涨,但与书画、瓷器、玉器相比,佛像艺术品还属于尚未爆炒的收藏品,其价格也还远远没有到位,从投资角度来看,佛像收藏应该还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而佛像收藏升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佛像尤其是金铜佛像制作精美,绚丽的纹饰、优美的造型、慈祥的面容、宝光四射的魅力,在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能“抚慰人的心灵”。因此被人们认为是“抚慰心灵”的艺术作品,这是其他艺术品所不能代替的。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