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深度回眸:那些财经大事儿
□记者 陆敏 明航 北京报道
编者按:
2015年是中国经济运行相对困难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中国经济巨轮一路前行,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
本报深度栏目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和微观经济运行,紧跟突发事件热点问题,探究经济运行的深层矛盾和破解之道,并对经济发展大势进行前瞻和预判。今年以来,调动新华社各地分社骨干记者,先后组织了十多项大型策划和系列报道,共计发表了近200篇深度报道稿件。深度版面报道的领域涉及经济方方面面,并多维度地进行深度挖掘,力求还原事实解剖真相,所刊发的稿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本版精选了部分精品报道,分为聚焦、透视、前瞻三个板块,用财经视角与读者共同回眸2015年的深度报道。
●聚焦
瑞海公司大起底:“超级炸弹”背后的“黑洞”
2015年8月12日晚11时30分许,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发生剧烈爆炸。一声巨响,让这家公司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追问的焦点。惊天大爆炸是如何发生的?涉事的瑞海公司如何获得相关部门的许可和认证?爆炸前的瑞海公司存在哪些漏洞和问题?危化品仓库离居民区多远才能真正保证我们的安全?该文全面剖析了“超级炸弹”背后的“黑洞”。
点评:天津港“8·12”爆炸事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当时众多零散信息四散,读者难以对爆炸事故有全面的认识。这篇文章探究了爆炸原因,剖析了瑞海公司股东结构和高管层的真实背景,追踪了瑞海的规划审批、安全评价以及环境评估,从财经视角挖掘了潜藏在爆炸表面的深层信息,紧跟热点,反应快速,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
手续繁琐:企业引进一台设备竟耗时两年
今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景气的背景下,一大批制造业企业欲借助政府实施创新驱动的战略机遇,打造创新型企业。然而,一些体制机制因素仍然在制约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山东一家企业引进一台设备涉及发改、税务、海关、外汇等多个部门,过程复杂,他所在的公司进口一台设备从申请立项到最后引进到企业竟然花了两年时间。
点评:简政放权需要“把该放的权都放掉”。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就要进一步打开“政府职能转变”这扇大门,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等的许可和审批。期待简政放权更加彻底,并真正落实到位。
违规开采屡禁不绝 祁连山陷生态“黑洞”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甘肃河西五市及内蒙古、青海等下游地区500多万群众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和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关键区段。然而,无休止探矿采矿、“掠夺性”放牧、旅游开发项目未批先建、小水电项目陆续上马等行为,让脆弱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不堪重负,一些局部破坏已不可逆转,背后暗藏巨大生态“黑洞”。
点评:记者前后两次、历经30多天的深入采访,立体展现了祁连山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危机,此报道引发当地强烈反响,直接推动了甘肃青海两省的联合整治。
“暗庄”徐翔频频炮制“垃圾牛股”
徐翔是谁?作为上海泽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他被称为“投资天才”、“私募大佬”,更因“宁波敢死队”、“一字断魂刀”等操作闻名A股。然而,纵横中国资本市场多年的徐翔,却因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股市内幕信息,涉嫌从事内幕交易、操纵股票交易价格,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从投资“天才”到锒铛入狱,本报记者几度实地探访,获取了不少独家一手信息,以深入详实的采访,起底了这位资本市场的神秘人。
点评:“庄家”在A股市场是一股神秘而又常见的力量,它备受诅咒,又备受“推崇”。早在十几年前强庄德隆系轰然倒地,中科系、农凯系等一系列资本大鳄相继崩溃之时,市场曾一度做出A股告别“群庄乱舞”时代的预言。而从这次A股巨幅波动时期市场“妖股”横行、操纵案件频频发生的情况来看,这个预言似乎过于乐观了。
●透视
“A股步步惊心”
2015年,A股市场经历了一场从“疯牛”到“闪电熊”的大劫,各参与主体都受到巨大冲击,很多投资者迄今惊魂未定。截至今年6月12日收盘,总市值达到78.38万亿元,截至12月9日收盘,总市值在震荡之后回升至56.08万亿元,仍然较6月12日跌去了28.5%,22.3万亿元烟消云散。在这场危机背后,既有国际国内宏观环境脆弱、上市公司业绩难以支撑的外部因素,更有巨量杠杆资金进入股市,推升系统性金融风险等内在原因。在本轮“杠杆疯牛”和“闪电熊”的轮回当中,A股市场旧有制度弊端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过度创新面前,改革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的监管体系迫在眉睫。
点评:2014年底以来超过5万亿元的杠杆资金的入市,助推了A股“疯牛”,然而,一旦当市场上涨无法维持,高杠杆也成为压垮A股市场的沉重枷锁。栏目精心策划了这组深度报道,对A股乱象进行了深层剖析。
“京津冀产业协同周年考”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是协同发展的一条主线。很多市场人士曾担心,如果过多的采取行政手段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可能又会出现新一轮的资源分配不均衡。所幸的是,三地政府部门彻底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运用市场化手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联手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产业升级转移正在积极进行。
点评: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年来,北京加快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天津、河北主动承接。但应警惕盲目争抢导致产业承接园遍地开花,项目建设出现同质化、重复建设等现象。京津冀三地应扬长避短,错位发展,避免走回“分散发展”的老路。
“创新的血液哪儿去了”
随着科研经费的快速增长,我国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多项重要科技指标大幅上升,但科研活动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状况依然突出,大大阻碍了创新驱动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作为创新“血液”的科研经费,其浪费与低效更是触目惊心。
当前,科研经费使用不仅效率较低,甚至还出现了跑冒滴漏、挪用乱用、腐败贪污等现象,造成科研经费“劣币化”、科研成果“泡沫化”、科研风气“功利化”,直接导致国内科研水平低下。另外,科研管理体制尤其是经费资源分配过度行政化饱受诟病。
点评:我国“九龙治水”的科研体制导致科技活动“碎片化”、“聚焦难”,并产生大量浪费甚至腐败,必须深化改革逐一破解,并引入公开透明、市场化的评审机制。此组报道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车在囧途”
2015年,网约专车开展运营已成为普遍现象,在给民众出行带来便利同时,也让出租车行业面临尴尬的十字路口,进退失据,前路不明。原先存在的“出租车数量少、份子钱压力大”等老问题还没解决,如今在网约“专车”倒逼之下,出租车行业又面临“放开准入门槛、放开数量管控、放开价格监管”的新挑战,老问题和新挑战叠加,出租车行业将何去何从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
点评:“互联网+出租”可能是2015年最热的话题之一。一边是专车公司挟资本和技术在全国各大城市快速扩张后遭遇监管困境,一边是传统出租车行业积弊重重,在内忧外患中面临改革僵局。既得利益者关系协调利益调整,既要达到行业改革的目标,同时又要保持社会稳定,达到两者的平衡,找到多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前瞻
“‘中国制造2025’路径聚焦”
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制造”席卷世界。然而近30年快速扩张的方式已难持续,一方面,由于国际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产品的需求大大萎缩;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了环境、资源等约束,“世界工厂”逐渐远离中国,产业比较优势正在汰旧换新。当前,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已经转变成了技术和创新的竞争。“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随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正在成为一个新的风口。
点评:此组报道全程聚焦当下各行业“中国制造”的生存、发展、突围的境况,为国家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在风口上,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机器人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都是随时起飞的“金猪”,“中国制造”正迈上朝向制造强国的新征途。
“解码智慧城市”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智慧城市逐步从概念变为现实,一大批“智慧”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政府的管理方式。从城市基础通信网络建设,到提供各类智慧应用服务,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环保、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等等,智慧城市几乎涵盖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还处在初级阶段,化解看病难、出行难、办事难是一个长期工程,受体制机制限制,智慧城市建设当前面临信息互联互通难、政府和市场定位不清等障碍,其应对之策,仍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需政府、企业多方合力共同冲关,打破“信息孤岛”。
点评: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而建设智慧城市正是破解“城市病”的重要抓手。随着国家政策密集出台,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成熟,智慧城市有望在未来几年迎来发展的爆发期。
(责任编辑: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