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以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

2015年12月28日 10:42    来源: 中国经济网——《农村金融时报》    

  ■夏水夫

  【农村金融时报】

  新常态下践行绿色发展,绿色金融是可靠基础。近年来,农行浙江省分行建设以绿色信贷为核心的特色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支持浙江生态建设、产业升级,开辟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共赢的创新之路。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农行浙江省分行的新特色与新魅力。

  支持生态建设的“发动机”

  在农行浙江省分行行长冯建龙看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必须与国家、省委省政府大的政策、经济背景相结合。当前,浙江省“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腾笼换鸟”等“组合拳”实质上都与生态建设相关联。这传递了一个信号:绿色金融发展首要是支持生态建设。

  两年多前,农行浙江省分行在全省金融系统中,率先投身浙江省生态建设的一号工程“五水共治”的金融服务。由一把手亲自带队,第一时间对接省发改、水利、环保、建设、农办等职能部门,召开浙江农行支持“五水共治”金融服务工作会议,层层动员部署,把支持“五水共治”确立为支持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助力浙江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两年多来,农行浙江省分行共投入“五水共治”专项信贷资金250多亿元,带动项目资金600多亿元,全省各地涌现了大量金融治水惠民生的经典案例。

  治污水,农行浙江省分行贷款3.2亿元支持嘉兴污水处理项目,工程实施后,嘉兴污水收集率达到了70%至75%;防洪水排涝水,贷款1.1亿元支持海宁尖山新区河道整治工程,解决了尖山区存在的河网布局不合理、排涝防洪能力差等问题;保供水,贷款8亿元支持新昌县钦寸水库建设,工程竣工可每年向宁波市供水1.26亿立方米。

  今年初,农行浙江省分行又与省水利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今后3年,农行将提供人民币300亿元意向性信用额度,助力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在浙项目、“五水共治”和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绿色金融像一台动力强大的“发动机”,为绿色发展驱动强劲能量。

  调控资源配置的“过滤器”

  翻开农行浙江省分行的贷款客户名单,可以发现,大陈岛风力发电项目、黄岩生态填埋场等一批优质环保项目都在其列。菲达股份、浙江蓝天、聚光科技等一批环保领域龙头企业则是“VIP”。绿色环保已成为农行贷款的准入依据。

  在冯建龙看来,绿色金融的内生机制具有替经济发展把关的作用。近年来,农行建立了“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将各行业的客户按政策导向分为支持、维持、压缩、退出四类,实施差别化的信贷管理策略。一方面大力“促新”,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型战略产业,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准入、优先审批、优先支持;一方面大力“改旧”,对有潜力提升改造的企业在污染源治理、节能减排等“增绿项目”上给予信贷支持。

  扶持绿色产业加速发展“做加法”。温州伟明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和瑞安市伟明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温州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瑞安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通过走“绿色通道”得到了农行温州分行贷款累计2.49亿元。目前,前者已于2011年投入使用,年处理垃圾40万吨,后者于去年年底投产,年处理垃圾37万吨。

  淘汰落后产能、“两高一剩”行业“做减法”。2013年至今,农行浙江省分行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9.15亿元;涉及造纸、小火电等行业共计40余个客户;退出“两高一剩”行业贷款53.13亿元。

  构建共赢法则的“绿色素”

  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同样需要追求盈利。对于如何破解绿色项目等类公益或准公益项目资金流不充分、还贷来源不直接、盈利方式不明晰等难题,冯建龙认为,核心在于创新。

  近年来,农行浙江省分行将融资与融智相结合,为受资金困扰的绿色项目建设方提供金融服务方案。如“苕溪清水入湖河道(安吉段)整治工程”,因河道整治主要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建设资金,项目自身并无直接经济效益,按现行银行信贷政策较难解决项目融资需求。农行浙江省分行根据项目资金运营特点,创新推出“五水共治”专项贷款管理办法,银行先行投入信贷,后期再用分阶段到位的各级财政专项补贴及当地水利建设基金用以还贷。这样一来,便解决了项目建设期资金到位时间错配问题。目前,这一创新办法已普遍推开,成效显著。

  事实上,在支持绿色项目过程中,农行浙江省分行始终没有放松过信贷风险管控这根弦。严格管控信贷风险的结果是,不仅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同时还在归集移民拆迁补偿资金、建设期沉淀资金中获得了应有的收益。

  冯建龙表示,坚持绿色发展,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只有把握绿色发展机遇,才能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开辟更广阔的增长空间。近三年来,农行浙江省分行各项业务实现逆势较快增长,到今年11月末,各项存款增加1200多亿元,在省内四大银行中居首位。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