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社保改革:守护百姓幸福底线

2015年12月28日 07:12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韩秉志

  

    左下图 针对当地群众反映强烈的城乡低保指标分配不公问题,湖南常德市进行专项整治,取消不符合政策的低保对象2万余人,将3万余人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图为常德市临澧县合口镇回龙村社会救助工作公示栏。 新华社记者 谭 畅摄

  右上图 教育公平是最基础的公平。不少地方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等社会保障话题受到关注。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两汪乡聚焦民生实事,利用学校少年宫开设美术、歌舞等兴趣班,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 杨成利摄

  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公平的教育体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政府奋斗的目标,也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年,多项重大社会保障改革相继破冰,直指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难题。一系列基本民生制度日趋完善,守护了百姓幸福底线

  改善民生,非一时一事之功。如何让百姓更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红利?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被摆在重要位置。

  重大改革解决突出难题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的勇气和信念。一年来,养老金投资运营、大病医保、收入分配、教育公平保障……民生领域突出的矛盾和难题,成为改革攻坚的目标。

  今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这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标志着数以万亿元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新力量。

  “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基老金累计结余规模将持续扩大。特别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预计将出台实施,这将进一步增强养老基金的支付调剂能力并扩大基金累计结余规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说。

  近几年,居民人均收入涨得并不慢,但百姓满意度不高,“被增长”“被平均”的声音时而有之。如何构筑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这让老百姓有了新期待。

  “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低”之举让低收入者有底气。

  “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控高”措施让人感受到深化改革的勇气。

  因病返贫曾是不少家庭遭遇的悲剧。为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面对重大疾病治疗时保障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2015年,全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平均报销比例上升10至15个百分点。

  为了在有限条件下全面提升保障水平,吉林、黑龙江等地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建立大病保险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群众不必再缴费,而是从医保基金划出一部分委托市场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缓解了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从今年春天开始,每天早上,甘肃省会宁县道口村村民丁瑞杰都会先把6岁的儿子送到村里新设的幼儿园,再去地里干活。“幼儿园好得很,不收学费,上午还有加餐。”丁瑞杰说,“以前没幼儿园,家里得留人看他,现在大家都能下地,不耽误农活”。

  教育牵动民心。为了确保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我国建立了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阶段的资助体系。往日农村娃眼里遥不可及的重点高校也向他们打开了大门。2015年,我国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7.5万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明显增多。

  社会保障消除后顾之忧

  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超过8.5亿人,超过2亿城乡老年居民拥有普惠的养老保障。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实现后,全民参保就成为改革攻坚的新目标。随着社会保障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保体系。今年年内,全民参保登记试点将扩大到全国50%的地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最终目标是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保障覆盖面更广了,待遇水平也与时俱进。2015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10%,迎来“十一连增”。调整后的月人均养老金最低标准由2004年的月均647元提高到目前的2200多元,增长2倍多。目前,这项涉及近8000万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政策已全部落实到位。

  基础养老金也有好消息。年初,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即在原来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上增加15元。这次上调惠及全国1.46亿城乡老年居民和数亿城乡家庭,受益面大,受益方式直接,有利于更好保障和改善低收入或无收入的城乡老年居民基本生活。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形成覆盖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该机制将根据物价变动、职工工资增长、收入水平提高等情况,同时兼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财政负担能力等因素,构建起养老金持续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

  社会救助守住民生底线

  保障民生,盯住“底线”很重要。困难群众的衣食住行,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气温骤降,浙江衢州低保户王大伯心里却很温暖。12月22日这天,居委会给他带来了一条好消息——低保标准又提高了。王大伯得知后高兴极了。“我们夫妻俩都是重度残疾,调整低保标准后,我们两个人每月能领到1224元的低保金,这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今年以来,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各地低保救助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城市、农村低保月人均标准分别达到438.9元、255.5元,同比分别增长9.4%、14.7%。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和临时救助水平持续提高。

  与此同时,民政部确定了300个全国“救急难”试点单位,大部分地区在全面开展临时救助工作的基础上调整完善政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切实改善。

  针对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严峻形势,养老服务业政策逐步完善。2015年,全国有23个省(区、市)建立了生活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惠及654.9万老年人。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等地建立了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

  制度创新,让救助更有温度。各地积极探索低保与医疗、教育、住房、扶贫开发等政策的有效衔接。在绝大多数省份,低保户不仅能领取每月的低保补助,还能享受到子女教育免费、看病有补贴、入住廉租房、免费供暖等一系列帮扶措施。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已建立并实施了包括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在内的一整套社会救助制度。今年,民政部会同财政部等12个部门联合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治理,着力解决社会救助服务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促进救助政策更好落实。比如,北京对大病、重残等特殊群体家庭加大救助力度,救助标准上浮幅度达到15%-40%。吉林、上海等地将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救助范围。(经济日报 记者 韩秉志)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