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正式成立意味着什么?
中新社北京12月25日电 (记者 李晓喻)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于25日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这一由中国发起筹建的多边开发机构“修成正果”。
据中国财政部消息,截至25日,包括中国、韩国、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1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已批准《亚投行协定》并提交批准书,其股份总和占比50.1%,达到了《亚投行协定》规定的生效条件,即不少于10个签署方批准《协定》,且签署方初始认缴股本总额不少于总认缴股本的50%。至此,亚投行正式成立。
从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筹建倡议到2015年底正式成立,亚投行从“萌芽”到“开花结果”仅用了两年多时间,这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相比实属“大步流星”。
中国财政部亚太中心副主任周强武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亚投行之所以能快速推进,一方面是中国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使然,另一方面也表明亚投行“开放、透明、高效”的筹办理念和其高标准得到了普遍响应和支持,符合各方利益和各方实际需要。
此前中国官方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亚投行将在治理结构、业务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坚持国际性、规范性和高标准,避免其他多边开发银行曾走过的弯路,确保专业运营、高效运作、透明廉洁。
无论是对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还是对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而言,亚投行的成立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周强武指出,现有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没能充分反映世界经济的现状,也没有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发展中国家获得相应的权益。作为区域性多边开发机构的“后起之秀”,亚投行的正式成立将进一步促进现有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加快改革。
实际上,亚投行的“鲶鱼效应”已初步显现。日前,“难产”多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改革方案终获美国国会批准。该方案将使新兴经济体在IMF获得更大发言权,包括使中国的投票权份额从3.8%提高到超过6%。
今年5月召开的亚行理事会第48届年会上,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中尾武彦也表达了要加快业务改革,提高贷款能力的想法,以使亚行成为“起积极作用的银行”。《日本经济新闻》对此评论说,亚行如果不改革,其“存在感”可能会被削弱。
“亚投行现在已成为全球金融治理结构改善的平台。”中国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研究室主任张建平说。
对中国而言,亚投行将成为今后谋求更大影响力的抓手。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今后五年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此外,亚投行的成立也将增强多边开发体系的力量,推动亚太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目前亚洲不少新兴经济体均欲掀起基建热潮,亚太地区基础设施融资缺口巨大。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2010年-2020年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至少达8万亿美元。
周强武表示,作为多边开发体系中新的一员,亚投行将有力地促进多边机构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其经济发展。
但为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和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亚投行自身也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亚投行的组织架构正在建立健全之中,人事、财务等各项具体制度也正在制定完善。
如何保证高效是第一大挑战。亚投行成立后从事主权贷款所面临的大环境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并无二致,在“根本环境未变”的情况下怎样做到高效,将考验决策层的智慧。
随之而来的第二大挑战是如何兼顾高效和质量。在保证效率,适应发展中国家需求的同时不牺牲质量,对亚投行来说也是个难题。
在周强武看来,亚投行“不会因为区域发展的需要放弃高标准”,而是会稳步推进,逐步提高贷款能力。
此外,能否有效动员私人部门来参与基建项目投资也是个挑战。实际上,亚太地区并不缺少资金,而是缺少多元、包容的投融资机制。据中国商务部数据,亚太地区私营资产总额高达35万亿美元。
周强武表示,动员私人部门参与投资,以及将亚投行的资金投入到亚太区域的私营部门料将成为今后亚投行业务开展的一个重点。在这方面,世行、亚行等现有国际机构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可供借鉴,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私人部门也有合作意愿,亚投行如何开展私营部门业务以及如何撬动私人一同投资值得期待。(完)
(责任编辑: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