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产业务来看,宝能的年营收、总资产跟万科比起来相差甚远,一场“蛇吞象”的故事正在上演。而在王石眼中,这是在重复30年前美国资本市场上演的“恶意收购”故事。
王石口中的“美国杠杆收购后的破产潮”
对于宝能增持,外界最大的质疑便是其资金风险问题。“他们层层借钱,循环杠杆,没有退路。一直这样滚雪球滚下去,就像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垃圾债券、杠杆收购,一旦撑不下去,后果不堪设想,1990年美国有接近60家寿险公司破产。”王石说的,便是1980年代美国资本市场掀起的杠杆收购潮。
杠杆收购,即投资公司只出小部分钱,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抵押借款、机构借款和发行垃圾债券(高利率高风险债券),由被收购公司的资产和未来现金流量及收益作担保并用来还本付息。它能够在资金的筹集、每股收益的提高、激励制度的运用,以及扩大经营规模方面给予企业巨大的帮助,但同时也伴随着财务、经营风险,甚至破产的风险。
投资的巨额收益使杠杆收购成为美国1980年代获利性最高的投资理念,1980年,美国杠杆收购累计交易额达到17亿美元。1988年发展到巅峰时期,累计交易额高达1880亿美元。
巨额的垃圾债券像被吹胀的大气泡,终难逃破灭的一天。从1988年开始,公司无法偿付高额利息的情况屡有发生,在“高风险-高利率-高负担-高拖欠-更高风险……”的循环中不断恶化,最终大量公司破产。王石所言的寿险公司,只是当时众多破产公司中的一部分。
除了宝能系,一大波险资都在A股频举牌
宝能对万科的增持,只是险资举牌盛宴的缩影。保费收入的大幅攀升,使得保险公司“不差钱”,在A股市场上动作频频。除了出手频繁的前海人寿、安邦保险、生命人寿,还有阳光保险、华夏人寿、天安人寿、天安财险、国华人寿。
数据显示,下半年以来,共有20多家公司发布公告被险资举牌,耗资千亿元。一位券商分析师指出,险资加快增持速度,主要是因为“资产配置荒”等问题。保险公司主要是靠投资赚钱,传统上是靠债券,但几次降息后,债券收益率变低,险资便把目光慢慢转入股权市场,“在二级市场,险资钟爱一些分红稳定的蓝筹股,通过分红赚取投资收益。”
险资在资本市场的“过度”活跃,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近期,保监会相继印发《关于加强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审慎性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指引》及应用指引等多个文件通知,要求部分保险公司进行资产配置压力测试,评估对资产收益率、现金流和偿付能力的影响等。“监管政策的颁布与一些保险公司单纯热衷高现价产品、资产错配及近期保险资金在二级市场的大手笔操作不无关系。”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保监会也是以此为契机,出台规范行业发展的长期性政策。
金融资本撒网产业资本的大时代到了?
资本市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收购的戏码,但这次关注度如此之高,主要源于被收购方万科体量达到千亿级,是全球最大的住宅地产商,其创始人王石有着地产界教父之名。另一方宝能系,控制人姚振华被传“卖菜炸油条”起家,增持股份的资金来源于杠杆资本,看上去好像是在拿着“身家性命”进行一场豪赌。
“万科这么大的体量,连续两三个涨停板往上硬推,就是在玩赌的游戏,就会没有退路。你不给自己留退路是你的选择,但万科很在乎自己的品牌。我不接受你,万科的管理团队不欢迎你这样的人当我们的大股东。”王石17日晚的内部讲话,将这场收购战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八卦新闻也随之出现,王石的红烧肉和姚振华的女秘书都被写进段子里。
有业内人士分析,此次收购案与目前的货币金融环境有一定关系,现在资本市场游资较多,随着降息、理财产品收入下降等,资本需要寻找较大获利空间的机会,“市场的规则就在那里,当资本嗅到机会,且又有能力去做,为什么不做?”从险资近期在市场中频繁扫货来看,“宝万之争”不仅是一场情怀与资本的对决,或许会成为中国金融资本逐渐控制产业资本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