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三板过半股票几无交易

2015年12月17日 08:29    来源: 深圳商报     傅盛宁

  深圳商报记者 傅盛宁

  新三板市场跟主板市场现在仍是冰火两重天。12月16日,新三板挂牌的5161只股票(据同花顺iFinD),只有2232只公布了交易记录,绝大多数为协议转让,少部分为做市转让,极个别为集合竞价转让。超过一半股票没有交易,长久无交易的这些股票被人称为“僵尸股”,一些投资者对新三板颇感失望。但昨日接受记者采访的国泰君安证券研究员冯亮认为,新三板大有希望,交易活跃度明年有望大幅提升。

  提高活跃度有赖于深化改革

  目前新三板也有高价股。截至16日收盘新三板挂牌股票最新报价,股价最高的五只股票分别为:傲基电商(160元)、华新能源(146元)、科安达(100元)、江星科技(80元)、达瑞生物(79元),均为协议转让价。与主板不同的是,新三板有很多低价股,比如3元以下的股票有493只,甚至有0.01元的股票。

  冯亮是机构客户部的负责人,经常帮助一些大客户寻找估值低有潜力的投资标的,新三板是他经常关注的市场。冯亮说,因不是竞价交易,新三板的股价容易被人操纵。比如某持股方与对手盘可以联合做价。比如在120元成交一手也就是100股,交易额只是12000元。但当其他持股者想在这个价位卖掉,却找不到买家。同样,当你发现0.01元的股票想买时,却发现没有人卖。很多新三板公司的股票由于限售等原因,被高度锁定,外面流通的股票是很少的,这也为操纵提供了方便。

  现阶段,新三板挂牌股票中,约有70%的交易为协议转让,约28%的交易为做市转让,大约2%为集合竞价转让。协议转让,价格的公允程度其他投资者无法衡量;做市商的估值比较得到公众信任。但现在做市商数量少,只有大约30%的股票有做市商,因此整体而言交易不够活跃。

  冯亮认为,明年如果如期对新三板市场分层,并且扩大做市商范围,让银行、投资机构、公募私募参与做市,新三板这潭水就活了。

  是否降低投资者门槛有分歧

  证券日报昨日的财经评论认为,虽然挂牌公司在不断增加,但是,流动性缺乏的问题依旧是横在投资者和挂牌企业心中的刺。由于缺少对手盘和无价无市,新三板僵尸股横行。目前市场的流动性匮乏,一是来自于新三板市场的投资门槛过高,限制了新投资者和资金的入场;二是目前市场竞价交易制度缺乏,做市商之间做市策略博弈激烈,市场整体交易环境并不完善,做市商难以主动提供流动性,无法令市场交易活跃。该文建议适当降低投资者的500万元准入门槛,增加投资者数量,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流动性。

  但冯亮认为暂时不宜降低投资者门槛,因为这个市场风险太大。不设涨跌停限制,投资者可能受不了;股价的公允性难以评估,投资者无法判断股票的投资(投机)价值。连机构投资者在这个市场都非常谨慎,不敢轻易出手。如果普通股民带着A股的方法来做创业板,后果会非常严重。只有在竞价交易称为新三板主流时,才能适当降低门槛让散户进来。冯亮说,新三板明年最大的利好是做市商扩容,做市主体放开,他们就能帮助投资者发现这几千上万只股票里那些具有真正的价值。因此现在断言新三板没希望还为时过早。


(责任编辑: 刘佳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股票注册制有两年过渡期      2015年12月12日
  • · 年底优质中小股票或仍是“摇钱树”      2015年12月04日
  • · 境外沪深股票T+0交易风险高      2015年12月02日
  • · 兔宝宝收购存交易终止风险      2015年11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