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价格不够透明 LME调期“拦下”部分投资者

2015年12月16日 08:34    来源: 期货日报    

  专业人士:调期仍有存在必要,不利影响可通过一些方式减轻

  作为涵盖全球80%以上有色金属定价和交易的市场,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一直深受国内相关实体企业及个人投资者的关注。记者近日了解到,由于LME存在调期价格不透明等问题,一些LME投资者正转向其他相关的市场。

  对于调期这种仅存在于LME的交易方式,有相关市场人士表示,它是由一系列历史原因形成的,目前许多现货商还非常依赖调期报价,因此这种交易方式预计还将存续下去,但交易所、经纪商、投资者可以采取某些方式减少这种交易方式产生的不便。

  调期的未知风险困扰境内外投资者

  近日,有着超过十年交易经验的专业个人投资者雷红军向期货日报记者反映:“在大多数公开网站上都看不到LME调期每天的价格是多少,基本上期货公司给我说多少就是多少。单子做得越多,这种不方便就越明显。”

  每日,雷红军在所有外盘品种上的总交易量达数千手,由于不愿天天面对调期的未知结果,他已经基本放弃了LME的铜合约而转战COMEX,但铝和锌的交易仍选择流动性相对较好的LME市场。

  在无法主动获得调期价格的前提下,投资者所持有的LME头寸在调期后的最终结算价也往往无法掌控。不仅是雷红军及其一些投资界好友会因此面临被莫名“割肉”的烦扰,不少私募机构和有色金属企业也因此转向其他市场进行有色金属期货交易。

  据了解,调期主要用于平隔夜仓和展期,LME交易的主力合约为3个月合约,并且LME电子盘只能交易此合约,交易者若要交易其他到期日的合约,可通过调期的方式,将到期日调到其需要的那一天即可。但由于不同到期日的合约存在一定的价差,交易者还需要支付相应的调期费用。

  “LME的诞生就是为了服务现货客户,合约设计也围绕现货端需求展开。LME的交割日结构使用了一百多年,很多现货客户还是很依赖这个日期结构与自身现货协议。因此,LME不可能因为金融客户量较大就不管现货客户,调期报价这部分的成本是无法省去的。”招商证券(22.84, -0.66, -2.81%)(英国)公司负责人阎秾表示,英国、美国很多基金由于电子盘交易无法自动算出调期费用,而调期费用不出来就看不到头寸的盈利,导致一部分机构投资者没有参与LME交易。

  在服务现货客户和逐利者之间做平衡

  LME培训师王珏解释,调期交易与上期所、COMEX等境内外交易所品种交易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交割日结构。从现货日开始一直到3个月,LME采取按日滚动交割模式,每天都可以实现滚动交割;3个月到6个月则在每个星期的星期三交割;从7个月到123个月,在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三交割。

  “它跟现货市场配合得非常紧密,所以保证了现货参与者的保值头寸和现货头寸一一匹配。比如上期所铜合约的最后交易日为交割月份的15日,但有些现货合约未必是在15日,这样就有一个日期错配,在市场波动巨大的时候,就可能会产生风险。”王珏表示,LME每一天都可以交割,满足了客户非常精细的套期保值需求。由于交割日不同,套保和现货两个头寸之间不匹配,就衍生了所谓的调期交易。

  “LME的客户结构以现货类客户为主,以铜、铝两个最活跃的品种为例,做对冲的现货类客户的交易量分别占总体的43%和47%,基金投资者交易量分别占36%和30%,这跟CME市场有非常大的区别。”王珏介绍,LME之前的发展更多专注于现货企业,但如今也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参与者,未来更希望通过“两条腿”走路,吸引更多的经纪公司、自营商、做市商逐渐入市,以提供更多流动性。

  阎秾表示,调期市场是一个很复杂的市场,其报价20%反映交易员对调期的判断和持仓,另外80%是反映其他交易者的行为,因此经纪商需要及时将信息传递给投资者,以帮助投资者对当天调期价格进行大致的预判,“从我们经纪商的角度来说,会争取将大的升贴水变化、结构变化实时反映给客户,并加上我们交易员对市场变化的判断”。

  阎秾认为,调期报价有它存在的历史原因,估计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消失。调期这种交易方式是否会持续下去是由市场决定,而不是LME或者其会员。

  关于调期费用的透明度问题,王珏表示,目前,在彭博、汤森路透和LME本身的终端系统上都能看到调期价格。另外,对于基金客户,LME目前有不需要调期的月度合约。

  雷红军则建议,在设计“伦港通”制度时,港交所和LME应针对中国市场有所考虑,进一步增加调期中间环节费用的透明度,至少保证通过港交所和LME官网能看到调期费用的大致水平。

  ATP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刘炜表示,对于选择在LME进行调期交易的境内投资者而言,有很多小技巧,“比如市场在反向和正向之间来回调整的时候,就不要着急调期,多加询价,等市场平稳了再调会好很多”。


(责任编辑: 蔡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