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将至,私募圈风波不断,先是私募大佬泽熙投资总经理徐翔被捕,11月23日,基金业协会披露了首批12家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名单。截至目前,其中8家已经被确认为失联。记者了解到,这些失联机构中有些本身问题重重,某些公司曾出现兑付危机,公司主要负责人已身陷囹圄,目前更是音讯全无。一方面投资者维权无门,另一方面,部分产品仍在一些第三方平台销售。失联私募再次给投资者上了一课,通过基金业协会备案依然不能为私募机构背书,投资者在选择私募机构时仍需提高警惕。更加重要的是,私募机构快速发展衍生的诸多行业问题和缺陷,值得业内反思
私募首次曝光集体失联
今年9月29日起,基金业协会实施“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示制度,下发清理失联(异常)私募机构的通知,称3个月内未主动与协会联系,协会将按照相关规定采取后续自律措施,还会将失联(异常)情况记入机构诚信档案,并报告证监会。11月23日,基金业协会公布了首批失联(异常)私募名单。在这份名单中,包括了12家私募机构,按照注册地分类其中9家在北京,一家在深圳,一家在苏州,另一家在湖北。
公告称,根据基金业协会核查有关情况的需要,协会通过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预留的电话、电子邮件及短信方式均无法与上述12家公司取得联系,且上述公司未在限定时间内回复相关情况说明,限12家公司于公告发出后5个工作日内与协会联系,并回复相关情况说明,逾期则认定为“失联(异常)”私募机构。目前,有8家已正式确认失联。
这份名单包括了华天国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华天国泰)、中融坤瑞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元宝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融易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银河瑞盈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投华融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万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湖北奥信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幸汇财富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洲海鸿润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幸福财富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中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12家私募机构。
基金业协会内部人士表示,“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示制度可防止案件进入僵持阶段,并完善私募机构的诚信自律和事中事后监控制度。如果私募基金管理人能在一定期限内主动联系,基金业协会还设置了“救济”措施,恢复联系的私募机构还可以从“失联(异常)”机构名单中移除。
经记者查询,在前述公告警示的12家私募机构中,其部分网站已处于无法访问状态,更有部分机构的网站无处查询,或者一些网站的客服电话已经不存在。按照基金业协会的信息,12家公司中,目前仅有华天国泰、北京幸福和深圳中星三家机构有基金产品运作,其余9家机构并无私募产品可查。媒体调查也发现其中7家公司均已不在,所在办公地已有新公司入驻。
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前在华北部分地区泛滥的“三无私募”不同,此次私募机构的问题发生在已在中基协备案的名录当中,不过中基协备案并不能成为私募机构的信用背书。调查发现,仅在已备案信息中,前述12家私募机构就存在多种问题。
其中,部分失联私募机构存在注册资本较少甚至为零的情况。其中失联的“深圳市中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星基金)”就属于此类情况。资料显示,其注册资本与实缴资本均仅为50万元,更有一家名为“中投华融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投华融)”私募机构,虽然其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但其实缴资本为0元。
“注册资本和实缴资本不一定和基金管理能力呈正相关关系,不过从侧面能够看出一家公司的靠谱程度。”一家开展地产融资的私募基金高级项目经理表示,“如果一家基金的实缴是0,那么可能只是个空壳公司。”
不过,在12家失联私募中,也有部分机构的注册资本、实缴资本相对较高,例如幸汇财富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就高达5亿元。但是记者发现,该公司早在今年5月份就被曝出兑付危机。基金业协会的公示信息中也注明,“因该公司从事的P2P业务爆发风险,引起投资者集体上访事件。请注意风险!”
除此之外,12家失联的私募机构还存在高管不具备基金从业资格的问题。公开资料显示,深圳中星的总经理曹秋林及合规风控经理李胜、华天国泰的总经理兼风控总监陈涛、融易融的法定代表人郝彤心及主要风控负责人顾乾屏、洲海鸿润的法人杜磊及风控总监吕志录、中融坤瑞的总经理刘荣桓及副总经理兼投资风控总监任叙印等均未获得从业资格。
投资者兑付无门
记者了解到,这次基金业协会公布的12家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大多数涉及兑付危机,其背后的投资人面临无法找到相关公司、维权困难的现实。比如其中的中元宝盛(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一位投资者去年购买的中元宝盛的一年期产品至今未兑付,而中元宝盛相关负责人也已经无法取得联系。
记者了解到,投资者王凯(化名)于2014年7月9日认购了由中元宝盛(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行的《北京中元盈信资产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中元宝盛依林山庄“FD”项目》,投资期限为12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1%。不过,一年后他并没有按时拿到本金及收益,并且中元宝盛已经处于“失联”状态。
据悉,王凯购买中元宝盛的这个产品,是通过一家名为姆桑投资(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姆桑财富)的第三方财富公司。王凯认为,当中元宝盛出现了兑付问题后,姆桑财富有义务偿还应得的本金与收益。
在王凯与姆桑财富的协议书中,作为甲方的姆桑财富表示,“甲方作为第三方财富公司……保障乙方(即王凯)的本金收益可以兑付,如出现问题,甲方愿意赔偿乙方本金及收益。”
签署该协议书的时间是2014年7月9日,随后在2014年7月10日签署的一份《承诺函》中,姆桑财富作为甲方承诺“该基金公司和项目都是真实存在的,基金公司和项目本身出现违约不能按期兑付,甲方自愿在2015年7月25日前退还乙方的本金。”此处的乙方即王凯,基金公司即中元宝盛。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姆桑投资成立于2011年8月,法定代表人为陈春亮,注册资本是6亿元人民币。“本来答应我7月25日到期给我钱,但一个多月之后他们说在11月之前把钱还给我。11月2日,(姆桑财富)老总陈春亮又说公司经营困难没钱给。”王凯说。陈春亮本人亦处于失联状态。
实际上,中元宝盛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兑付问题了。早在去年,便有投资者表示,他在2014年7月购买的“中元宝盛依林山庄FD项目建设基金”,只在2014年10月收到过一次收益,此后便没有收到利息了,本金也不见踪影。
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私募律师秦政表示:“根据现有信息推测,如果12家失联私募故意躲避义务,无法查找和联络,或涉嫌集资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当然不排除12家私募系以合同诈骗作为达到集资目的的手段或构成其他罪名,具体要根据查明的事实来认定。”
出现私募失联情况,投资者该如何维权?秦政认为,投资人维权要分两种情况:一是第三方代销的,维权的关键在于认定双方系构成金融服务法律关系还是代销法律关系,二者主要从第三方是否主动推介、推介与投资人的投资决策因果关系、第三方提供金融服务是否收取对价等方面界定。如构成金融服务关系,则可以请求第三方承担责任,如构成普通代销关系的,投资人一般只能要求私募承担责任。二是如果投资人系通过私募直接购买基金的,因涉及民刑两个层面的问题,难以一言概之,建议投资人寻求专业法律人士帮助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但第三方机构往往有自己的说法。一位销售过中元宝盛产品的第三方销售人士表示:“项目出了问题,我们很多客户都打电话,但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只是一个中介,当时签了销售合同,产品合同和章都是基金公司的,和我们无关。而且这种产品不会对客户承诺,需要盈亏自负。”
身为投资者,中投在线建议大家在购买私募产品前,先在基金业协会网站查询相应信息,深入了解公司后再进行投资行为,不要盲目听信虚假广告,以免上当受骗。
私募快速发展存隐患
对于私募突然失联的原因,勇翔投资总经理刘志勇分析称,私募机构失联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今年股市的大动荡引起的。刘志勇介绍,上半年股市行情好的时候,许多私募不断增加资金,加大仓位,甚至以数倍以上的融资加高杠杆操作。突如其来的股灾,让高杠杆的私募几乎全军覆灭,投资人的本金也亏损殆尽,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支持,根本没有回天的机会,因此不少私募不得不关门或失联。
不过从失联机构的运营模式来看,股市波动并不是这群私募集体失联的主要原因。“失联机构中9家为股权类私募,1家为证券类私募,另外两家业务模糊。”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绝大多数失联机构是从事一级市场投资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标的主要是实体企业、初创企业等,当下面临困难的也多种多样。“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发展不顺,经营不善,当投资者本金无法按期收回时,就会上门讨说法。部分私募机构选择避而不见。”
作为失联机构华天国泰产品项目合作方,秦皇岛一家殡葬用品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在今年4月份就已经和华天国泰签署了债券债务终止协议,并按期还本付息,目前与该公司已经没有联系。”华天国泰旗下一只名为华天万融私募基金的产品,其主要投向是该殡葬用品有限公司90%的股权,基金资金用于该公司扩大生产规模、设立子公司及补充流动资金。按照协议,该公司原股东承诺本基金到期后溢价回购本基金持有的该公司90%的股权,且该公司、该公司法人、某公墓管理有限公司对此回购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既然项目本身没有发生任何问题,为什么华天国泰会突然失联?记者从知情人处获悉,该公司法人王梦飞并不是公司主要负责人,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李晓峰,目前李晓峰已经被警方拘留。据一位华天国泰的前业务经理介绍,华天国泰去年就曾陷入兑付危机。“公司的第一支私募基金,资金投向是山西的一家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后因企业经营不善无法按期还款,涉及金额大概有4000万元。后来有些投资者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该企业被查封,法院判决使用企业固有资产来弥补投资者损失。”该业务经理表示。
在其看来,华天国泰的运营中其实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作为股权投资基金,其投资运作中缺少规范的风险规避和后续监管措施,尤其是投后管理。当时项目运作并没有存在太大问题,资金也是通过银行托管不存在挪用风险,投资的前端没有问题,但是投资的后端,资金的使用情况、企业经营的跟踪,这些都做得太不到位了。”上述经理认为,如果此前华天国泰曾派驻人员到该加工企业定点检查指导,是有可能提前预知到该企业存在经营风险的。
对此现象,私募研究机构私募排排网研究员陈伙铸表示,失联机构的投资领域集中在实业,投资标的是房地产、矿产等,发行保本类的固定收益型产品,最大风险在于项目的不确定性,融资之后无法保证回款。
华天国泰更像是近两年来国内私募基金“野蛮生长”状态的一个小缩影。基金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协会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21821家,是年初6974家的3.13倍;已备案私募基金为20853只,是年初8846只的2.36倍;私募基金从业人员达33.92万人,也是年初12.44万人的2.73倍。
北京某中型私募董事长表示,伴随着私募基金行业的大发展,行业内难免鱼龙混杂,有的私募可能在开展不正常的经营活动,也可能出现失联。这些情况都暗示了私募运作可能存在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失联私募发行的产品仍然出现在一些第三方理财平台的销售网页上。如中融坤瑞曾发行一款名为“中国有机谷配套设施建设投资基金(下称有机谷)”的基金产品,该产品募集规模达3000万元,年化收益率在11%—13%之间,款项用于“中国有机谷”有机肥料厂的建设工程款项目融资。
而目前,这款产品仍在一家名为多盈网的第三方理财平台上预约销售。据多盈网信息显示,其期限为12个月,并分为30万、100万和300万三类额度可预约。对于为何尚未撤下该款产品,多盈网客服表示其平台开放在售的都是可售产品。
监管处于两难
从12家私募机构集体失联的现象不难看出,尽管私募基金已经受到“阳光化”监管,但力度依然不够,私募公司非法集资、卷款跑路事件还频频出现。然而,面对民间百花齐放的私募基金行业,仍有大部分创始人是合规经营的,若监管过于严苛,又怕一棍子打死,这也让监管层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早在2014年私募基金就被正式纳入证监会监管,但与公募基金公司不同的是,私募基金管理人主要是实行备案制管理,由中国基金业协会负责牵头。截至目前,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管理人已经超过2万家,虽然基金业协会在私募监管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低门槛的备案条件,也让很多中小型的非法私募混入其中,对多家私募失联的情况也没能及时察觉,备案制无法真正起到监管作用。
2014年8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的实施,尽管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条件、合格投资者标准、宣传推介、从业人员等法律明确要求的事项进行了规定和细化,但从出台近一年多的效果看监管力度依然有限,引发的集资诈骗等案件更多的还是留给公安部门。
“由于私募基金的创始人大多出于民间,且具有私募基金运作形式灵活、不向公众公开发行等特质,都决定了监管层对私募基金的监管无法严格统一。并且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鼓励创业的背景下,私募基金又是一个较好的融资渠道,国家近两年鼓励大力发展,因此无论是备案制还是《办法》的实施都是本着行业自律的精神,但同时私募非法运营的现象又不断滋生,这也是监管层感到‘两难’的问题。”招银万达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顾小明指出。
正如顾小明所说,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新国九条”中明确指出,对私募基金应本着适度监管原则,发行不设行政审批,但需确保事中事后监管。私募行业自律性的监管原则可谓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对私募基金行业大发展有利,但同时也将风险承担责任更多转嫁给了普通老百姓。
顾小明表示,证监会目前也在逐步加大对私募基金的监管,最近基金业协会为了规范行业鱼龙混杂的现象,要求涉及P2P、众筹、小额理财、担保、房地产开发等业务的私募基金公司不可以进行备案登记,这些业务容易误导投资者,且与私募基金属性相冲突。
行业人士指出,虽然私募基金规模远低于公募基金,但监管难度却远超公募基金,及时建立有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员监管体系,规范私募行业交易行为,将有助于保证私募基金的正常运行,保护投资者利益。
记者了解到,就在发布“失联”名单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24日,基金业协会在其网站上发布《指引》,并向行业公开征求意见。《指引》分为5章,共31条,主要从私募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原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进行自律管理,构成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的自律监管框架。
《指引》明确,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建立健全治理结构,防范不正当关联交易,防范管理的各私募基金之间的利益输送、利益冲突和内部人控制风险,公平对待管理的各私募基金,保护投资者利益和自身合法权益。要求其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控制,维护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保证向投资者、监管机构等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不过,期望基金业协会能对私募基金进行有效监管,可能为时尚早。有投资者质疑:作为行业自律机构,为什么许多私募公司失联半年多或曾多次出现兑付危机,基金业协会没有预警而现在才公示?
对此,基金业协会网站近期专门在最醒目位置挂出“郑重申明”:私募基金登记备案证明、证书和相关公示信息,仅表明该私募基金管理人已履行相关登记备案手续,不构成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投资能力、持续合规情况的认可,不作为基金财产安全的保证。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私募的放开,鱼龙混杂必不可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