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内5亿人在P2P平台借贷?
上周末,“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在京举行。多位经济学家、业界资深从业人士指出,共享金融作为一个可使金融资源供求双方直接交易的系统,将能更好地实现普惠金融,在缓解现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据预测,作为共享金融的典型代表,P2P将有望在未来5年内覆盖全国5亿被银行忽略的群体。
“共享金融在本质上是整合线下金融资源,优化金融资源供求双方匹配,实现其直接交易的系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说。“在我们这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上,资金完成了跨代际的流动,大多从有一定积蓄的60后、70后流向了80后、90后。而如果没有互联网平台的支撑,这种流动在传统金融形式中很难做到。”国内首家纯线上网贷平台拍拍贷CEO张俊提出。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发行量达4.3亿张,实际覆盖人群不足3亿,同期,国内互联网用户逼近8亿,其中除去近3亿信用卡人群,至少还有5亿非信用卡的互联网人群。“中国闲置资金的容量巨大,P2P目前挖掘的程度尚浅。相信随着政府的支持、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有能力去服务全国5亿的互联网信用‘白板’用户。”张俊预测。
目前,国内共享金融的发展初露端倪,但发展速度惊人。除了P2P网贷,另一共享金融形态众筹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截至2015年上半年,众筹平台总数量达到211家,其中53家属于2015年上半年诞生的新平台,已成功募集46.66亿元人民币。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