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日前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三年,随着主动投资偏股型基金仓位调整积极程度的提高,其实现的收益率却呈下行趋势,仓位调整的积极程度并未对基金带来积极的效果,多数基金的择时指标均为负数。
今年8月8日正式实施的《公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将股票型最低股票投资比例由60%提高到80%,这一政策影响了基金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混合基金已增长为市场中规模仅次于货币市场基金以外的第二大类,而曾经占据市场主角地位的股票基金则退为小众选择。
经统计,受管理办法约束需要作出调整的基金共有391只。其中388只基金先后发布公告,对基金的分类作出调整,由原先的股票型基金调整为混合型基金,并进行更名。全市场仅有2只基金(安信价值及兴全全球视野)发布公告修改基金合同,将自身股票仓位的下限提升至80%,仍保留在股票基金中。
截至2015年9月30日,调整后,股票型基金的数量占比从原来的15%(527只)变为4%(138只),规模占比从原来的14%(7066亿元)调整后仅占全部基金规模的4%(1904亿元)。混合型基金无论是数量抑或是规模均得以显著增长,调整后混合型基金共1126只,规模达15629亿元,均占公募基金的三成左右。
现实中,相比于股票仓位下限较高的股票型基金,基金管理人更青睐于投资可操作空间较大的混合型基金。但上海证券对481只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历史仓位调整的研究表明,在过去三年,随着主动投资偏股型基金仓位调整积极程度的提高,其实现的收益率却呈现下行趋势,其中股票仓位波动率控制在5%以内的基金平均实现了72.90%的投资回报,而股票仓位波动率在20%以上的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仅64.40%。可见,仓位调整的积极程度与投资业绩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仓位调整的积极程度并未对基金带来积极的效果。(李豫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