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习总书记对股市的47字要求传递重大信息

2015年11月11日 07:11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董少鹏

  昨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其中对股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再过一个多月,中国股市将迎来创立25周年纪念日,我们即将进入“十三五”时期,习总书记此时对股市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在这样层级的会议上对股市发展做出部署,本身就不同寻常,这说明解决股市现有矛盾、增强股市发展动力、提高我国股市的竞争力,需要统筹各个方面的行政资源、管理资源和能力资源。

  在对股市发展提出的47字要求中,习总书记首先强调“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就为股市发展设置了基本前提,即要坚持平衡发展的总体要求。就股市机制建设提出了四点要求,即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笔者认为,把“融资功能完备”放在第一的位置,体现了对股市本源的尊重。股市建立之初和随后长期发展的实践都说明,融资功能是股市存在的基础,融资功能弱的股市不可能是强大的股市。

  由于我国股市还比较年轻,科学投资的理念尚不够浓厚,与发达市场比,我们对融资和投资两方面的认识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由于过去一个时期投资者保护机制相对薄弱,上市公司分红水平不高,所谓“中国股市重融资、轻投资”的说法流行了一阵子,一些专家、官员过度强调“强制分红”、“制约大股东”等概念。有的媒体把上市公司正常的融资行为说成“圈钱”。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另类扭曲。固然,规范发展股市,首先应当规范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和运营行为,因为上市公司是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但是,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前提是尊重融资行为,因为融资本身连接着金融和实体经济。融资是人类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的一个伟大发明,我们不应对股市融资功能进行弱化、矮化。融资行为是否规范,关键在于定价过程是否诚信、定价结果是否体现了投融资双方的价值共识,而不是其他。

  股市有了完备的融资功能,就意味着上市公司这个市场基石能够诚信经营,能够对投资者负责,具备统筹社会资源、发展自己主营业务的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交易制度、发行制度、并购制度和相关监管制度就可以“有的放矢”,更加扎实;投资者的权益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护。如果融资的效果不彰,就意味着市场基础不牢,投资者的保护也就失去了基础。如果不把融资和投资统筹起来考虑,所谓的投资者权益保护就是空谈。

  所谓“基础制度扎实”,是指上市公司治理、中介机构服务、投资主体经营、执法体系运作、舆论体系运行等基础制度建设要接地气、顾长远,一是要解决现实矛盾,二是要鼓励市场创新,三是要提高市场绩效,四是要致力于做强中国优势。所谓“市场监管有效”,主要是指监管机构和社会监管力量要及时发现风险、疏解风险,要毫不动摇地依法办事,维护市场健康秩序,激励市场主体进步,维护投资者信心。

  毫无疑问,“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是股市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在习总书记47字论述中,这一要求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如果其他的四点做不好,投资者权益就不可能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如果其他四点做好了,投资者权益保护也就做到了80%。可见,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是股市发展的更高标准。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股市发展对于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落实创新驱动战略都具有重要支持作用,也是居民财富管理和社会资本有效运行的重要平台。我们要按照股市发展的47字要求,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高中国股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