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月389只私募基金清盘
近期A股大幅下跌将众多私募产品推到了清盘的风口浪尖。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上周末,今年以来超过1200只私募基金产品清盘,其中7月和8月是清盘的高峰期,共有389只产品清盘,占今年以来清盘产品的三成。
近两月成清盘高峰
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以来清盘的私募基金产品达1292只,约占纳入统计的产品总数的5%。其中,今年以来成立的8183只产品中,有39只产品生不逢时,已终止运作。
A股始于6月中旬的大幅下跌行情令不少私募基金经理措手不及,7月和8月成为基金产品清盘的高峰期。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清盘的阳光私募产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有10只产品存活期未超过1个月,二季度成立的产品成为清盘重灾区。
除了已清盘的产品外,还有不少产品净值处于危险区。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私募基金清盘线的设定会根据产品类型及机构的差别而有所不同,一般会设置在0.7—0.85之间。截至上周五,净值在0.9以下的私募基金产品共有1189只。
在清盘或濒临清盘线的私募基金产品中,不乏老牌私募机构和知名基金经理掌管的产品。继7月知名私募深圳 清水源 和福建滚雪球均有产品跌至止损线之后,前“公募一姐”王茹远掌管的“天堂硅谷大浪潮”母基金近日也出现清盘的传言。虽然她澄清该基金暂时还没有结算,正在商讨具体的解决方案,但这一表态相当于证实该产品确实逼近清盘红线。
业内人士认为,从当前市场环境来看,A股剧烈震荡虽然是导致私募基金清盘的重要原因,但并非所有产品都是因为触及止损线而被动清盘。事实上,私募遭遇清盘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基金经理看淡后市、产品存续期满、公司业务结构调整,净值下滑触及清盘线、业绩不佳等。在今年清盘的产品中,部分产品是由于基金经理看淡后市而提前清算,可谓“急流勇退”。在这些主动清盘的产品中,一些产品的收益率颇为可观。
考验私募风控机制
超过1200只产品清盘引发了业内人士关于“私募迎来史上最严格大考”的讨论。回顾6月中下旬以来的行情和操作,多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由去杠杆引发的恐慌性抛售和流动性危机远远超越众多基金管理人以往的牛熊市经验。这次大跌对于私募的风控能力可谓极端严厉的考验。每一轮牛市都会催生一批私募基金,而每一次潮水退去后,风控问题仍然会暴露出来。
由于大量中小私募基金可能存在风控缺位的缺陷,行业以“清盘线”作为通行的风控措施,但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对于“清盘线”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曾令华表示,不可否认,清盘线对于投资的风控具有一定价值,特别是对于结构化产品,但清盘线导致风控的异化,同时也并非控制风险的最优手段。
他表示,清盘线的设置给投资者造成了“幻觉”。以股票型私募基金产品为例,一般私募的清盘线设置为净值0.8元。投资者的“幻觉”是可以享受股票市场的收益,而最大的风险只是亏损20%,即能在净值0.8元的位置全部卖出。显然,清盘线设置并未改变股票型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属性,但在某种程度上鼓励风险较低的投资者投资不适合的高风险产品。
在具体投资上,清盘线的设置在机制上鼓励管理人追涨杀跌。一般管理人会采用先建安全垫、逐步提高仓位的做法。这种投资方法直接的结果是有效资产的运用不足。当市场回调时,由于清盘线“紧箍咒”的存在,管理人倾向于减仓。当产品净值到了清盘线附近,理性的管理人会低仓位博反弹,成为事实上的“僵尸”基金。
多位业内人士都建议,投资者不必过多着眼于产品的清盘机制如何,而应更多地关注投资顾问的日常操作风格和风控能力,对风险的考察不能单纯依赖清盘线。
(责任编辑:李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