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e支付被曝有漏洞 澄清:漏洞说系误解
北京晨报讯(记者 姜樊)近日,被称为“宇宙第一大行”的工商银行的e支付被曝出漏洞,并被业界质疑看似十分安全的网络支付体系也存在风险隐患。昨日,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漏洞之说系误解。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从6月中旬到7月上旬,多位北京地区的工行储户遭遇了存款被盗事件。这些储户大多被犯罪分子强行开通了工行仅凭借短信验证码就能快速交易的“e支付”业务。同时,犯罪分子借助非法途径截获短信验证码,轻而易举地盗窃存款。不少业内人士直言,这种仅凭短信验证码视为身份认证码的做法,的确存在风险。
不过,工行昨日发布公告澄清相关报道称,“工行快捷支付曝重大漏洞”系误解,工银e支付业务运营正常,也未发生泄露客户信息的情况。
公告称,事发原因是不法分子使用非法手段获取了客户的相关信息和密码,再利用客户信息开通了客户手机的“短信保管箱”业务,从而获取交易验证短信并盗取资金。据了解,目前通讯运营商已采取了改进措施。
而对于仅凭验证码就可轻松取款的质疑,工行表示,该业务开通时需要验证客户预留在我行的密码和手机号码,支付时需要验证我行向客户预留手机发送的短信验证码。“只要客户保管好手机上的短信,安全性是有保障的。所以客户务必保管好个人信息、密码,防止手机被植入病毒,防止认证短信被盗取。”
此外,公告还表示,工行将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侦破案件,帮助客户挽回损失。
(责任编辑:关婧)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