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急推三类资管计划 助力上市公司董监高增持股票
■本报见习记者 吕江涛
7月8日,证监会发文鼓励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通过增持上市公司股份方式稳定股价。公告一出,多家券商快速响应,推出了增持通道性或融资类产品,为大股东、董监高、员工持股计划提供帮助。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2家券商推出增持业务定向资管计划。这类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可以供企业选择使用定向增持、融资增持、质押增持三种不同的手段。在大力度增持新政的刺激下,券商资管顿时门庭若市,多家券商内部人士都表示,短短几天之内已接到数个项目。
三类增持服务资管计划
最快两天内可以增持
面对此前市场突如其来的非理性下跌,监管部门为稳定股市推出多项利好政策。本周末,证监会出台《关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及董事、监视、高级管理人员增持本公司股票相关事项的通知》,要求近期减持过的产业资本通过证券公司定向资管等方式立即增持本公司股票;连续十个交易日内累计跌幅超过30%的上市公司,董监高增持本公司股票可不受窗口期限制;上市公司大股东持股达到或超过30%的,可以不等待12个月立即增持2%股份。
公告一出,多家券商快速响应,推出相关的资管、股权质押式回购、收益互换及结构化融资等服务产品。事实上,多家上市公司大股东都面临资金不足、股权质押需要补仓、不好把握增持的时点和价格等问题,券商的“增持业务定向资管计划”可以有效化解上述问题。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截止到目前,已经有12家券商推出增持业务定向资管计划,这类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大同小异,可以供企业选择使用定向增持、融资增持、质押增持三种不同的手段。
南方某大型券商资管部门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定向增持”适用于用自有资金增持的企业、“融资增持”适用于资金不足的股东;“质押增持”则服务于缺少现金流,但有足够股票进行质押的企业。门槛方面,各个券商的定向资管产品设立起点从100万元至数千万元不等。
据了解,这类定向资管均以“速度”为亮点,业务办理时间在5-7天,个别券商表示两天内能完成增持操作。
此外,多家券商资管表示可加“杠杆”进行增持。据了解,包括国信证券在内的多家券商结构化配资产品的杠杆倍数不超过2倍,业务流程需要优先级进行内部审批。对于不少投资人而言,争取每一个工作日可能意味着更多市场机会。而如果优先级是银行,则需要3周-1个月的时间才能办下来。
为稳定市场让路
平安证券免收管理费
对于上周末证监会出台的《关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及董事、监视、高级管理人员增持本公司股票相关事项的通知》,招商证券和国信证券反应最为迅速。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招商证券在7月8日连夜在微信上开会讨论,设计增持方案,7月9日就宣告已成立两个增持基金,离证监会发布通知还未到24小时。7月10日,国信证券也表示,已与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东和监事成功签署定向增持协议。随后,国泰君安、民族证券、财富证券、华西证券、方正证券等券商纷纷推出增持相关定向资管产品,准备时间为5-7天。
在费用方面,上述券商推出的产品相关费率区间为0.1%~0.35%。其中,国信证券推出的定向资管计划托管费率为0.12%,民生证券则表示最快3日内完成增持交易,综合成本不超过0.6%,并向大股东及高管提供最高2倍的资金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证券设立的“信心增持”特别资产管理计划,配合相关机构或个人快速实现上市公司股份增持。该计划由平安证券担任管理人,委托人可以选择一对一的定向资管计划,或一对多的集合资管计划,期限为6个月。其中,定向资管计划将不收取管理费,平安证券也因此成为业内首家提出免费策略的券商。
业内人士指出,股东增持最为关心的问题包括,增持前公告发布时点,买入时点,买入节奏等等。多家券商为上市公司股东和董监高提供的增持服务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选择增持的时点和价格。这些将考验券商的资本市场综合投资研究能力,企业和个人增持可以选择方案设计、产品成立、宣布增持、完成买入等一站式服务完备的券商。
(责任编辑:刘佳)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