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股民“重操旧业” 当年不知啥是大盘就入市
股市又开始“疯”了。
老股民们纷纷“重操旧业”;“小鲜肉”们更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杀进股市,他们多是80后和90后。
今年58岁的“资深”股民刘大妈,却显得不慌不忙。早晨8点钟,刘大妈准时打开电脑,开始了自己的一天的炒股生活。先看看财经新闻,然后是等到9点半,看股市开盘情况。下午1点钟,看大盘走势。下午3点,看股市收盘情况。晚上有时间,就再看看财经新闻。“每天基本保持两个多小时用在炒股上吧。”她说,她几乎从不像有些股民那样整天盯着电脑;她说,不太在意自己买的股票每天的具体情况,因为都是“做长线”,相比之下更关注经济的基本面和大盘走势;她也说,从当年认购沈阳的第一只股票到现在,她见证了中国股市三十年的散户成长。
啥是“大盘”?
镜头要切换到30年前。
1984年11月14日,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新中国成立后首只公开发行股票。从此开中国股票发行之滥觞。当时虽然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新生儿”,但除了银行存款,人们没有什么投资渠道,而刚兴起的股票,为人们财富的增值提供了一种可能。
刘大妈说:“开始买的第一只是沈阳电缆厂的原始股。那时候股票特别少,而且必须有股证才能买。因此当年先于股票,股证被人炒热了,甚至炒到原价的10倍到20倍。”
她和股票真正结缘是出于一场意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刘大妈买了两支股票,买完之后两年左右没管。一天,她的一个同事在街上遇见她:“刘姐,你的那只股票都涨到18元钱了,你怎么不去看看呢?”这时她才想起自己的股票账户。
但一查账户,让她大吃一惊,两只股票不翼而飞!后来才发现,负责股票交易的证券公司从中做了手脚。“因为我的这些股票业绩还不错,但证券公司的人看我的账户长期没人动,就把我的股票私下给买了,挣的钱他们又拿去炒股票。”
证券市场不规范,证券公司操作也不规范,是当时的通病。证券公司经常利用股民的账户私自操作,从中牟利。
刘大妈想想当初股票刚流行,不无感慨:“买股票有身份门槛,信息闭塞,交通也不方便,更没有网络……”她说,现在还记得当年为了买股票,她曾带着孩子从沈阳坐火车到青岛,认购‘青岛啤酒’的股票。“当年都这样,买哪只股票都要跨越地区前往当地购买。厂子在哪里,就得去哪里等着。”
突然有了股票这样高额利润的渠道,人们自然很高兴。很多人开始把钱投向股市。然而,当时的人们投钱到股市很盲目,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2000年左右,我嫂子,退休没事,看到我买股票赚了钱,也要买股票。但她连证券基本名词都不懂。结果骑自行车去证券公司,路边听有人说,今天大盘要跌了,她一听就问,什么是大盘啊。话一出口,把周围人都逗乐了。”
在当时人们进股市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不知道啥是大盘,就知道能比存银行挣钱。很多人就是带着这样的朴素观念进了股市,他们成了中国股市的早期股民。
“有人跳楼了!”
福祸相依。
2003年和2004年,证券和股票市场就开始火起来,2007年的时候,股票市场白热化,2008年沪指达到了6000多点。但此后就迎来了中国股市持续“寒冬”。“我眼看着上证指数从6000多点跌到5000点,再跌到4000点,然后一路跌下去。”刘大妈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满仓中石油。”这成了当年散户心态的一个缩影。“中石油”,在炒股的圈子里,是当年暴跌股民们集体的惨痛记忆。让他们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套牢”。
“到现在,股友们聊天还调侃有些股票,等到孙子辈的时候估计有可能翻身吧。”她说。
这次大跌的确让不少股民深受打击。“2009年从4000点跌倒2000点的过程中,我买的两只股票相继赔了钱。”但刘大妈说她赔的不是最严重的,她的股友老陈,则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股票起落。2000年开始。沈阳地区企业搞试点,很多企业以一次性买断的方式让不少员工下了岗。拿着这笔钱没事干,很多人炒起了股票,老陈就是其中之一。到2007年上证指数6000点,他已经挣了40万元,买了某石油企业的股票,从9元钱开始涨,涨到48元时没卖,大盘结果跌到4000点的时候,一下赔了进去,从此一蹶不振。
再后来,股友圈里传出:“有人跳楼了!”她说在当时,不少人不考虑股市的风险,从银行贷款炒股,甚至抵押房子炒股,跳楼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第一代人,少有投资意识,多数都是投机的心理,和赌博的心态。赢了就一夜暴富,输了就跳楼。”
在2009年退休之后,刘大妈开始重新炒股。但这次,她觉得不能再像以前那么盲目。
以前她对K线图的概念都很模糊。“我就从头开始学。看证券类的报纸和杂志。后来加入几个股票群。几个炒私募的老师,教了我不少东西。什么是均线,什么叫压力位,什么叫放量上涨,为什么放量下跌的时候我就得出局……我就是这么一点点摸索和积累。”
股市闯进“小鲜肉”
2014年,“牛市”又回来了。
同样迅猛而来的是老股民称为“小鲜肉”的、以80后和90后为主体的新股民们的闯入。
据某证券机构数据显示, 2014年7~10月,每月新开户数分别为52.48万户、63.83万户、86.86万户和81.99万户。到2014年11月,沪指一路狂飙,新开户数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达到107.59万户,创43个月新高。2014年12月,新开户数达296.86万户,同比大增176.85%。其中新增开户人群中80后和90后数量可观。
“他们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进股市啊。”刘大妈惊叹道。面对网上对“小鲜肉”们的不断告诫和微词,刘大妈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和老一代股民相比,他们年轻,但有知识、有文化,敢打敢拼,而且肯学。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他们对股市挫折没有经历过,所以非常乐观。这是他们的优势。”
“我同事的儿子,本来在大连做建筑设计,后来连离职报告都没写,就离职冲进股市炒股了。”
“小鲜肉”,比老股民更具有金融、理财意识,更有投资意识,但他们却没经历过股市波折。前一段时间,价位那么高,涨到4500点的时候,大盘一直悬着。其中很大部分是80后、90后冲进了股市所致。
“他们会是未来股市的主力军。我们的魄力被‘小鲜肉’们削弱了。老股民都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经历过挫折,也许他们才会更加理性和成熟。”
刘大妈说,炒股的故事很多,乐子很多,悲剧也很多,毕竟股市有风险,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她总结,炒股是在考验人的三种能力:经验、头脑和心态。
说到股市变化,刘大妈说,有了网络后,在证券所大厅盯着大屏幕看的人不多了。但年老的股民还是会去。拿着证券报纸、杂志和小板凳,老股民们更多的是在一起“唠唠嗑”,打发时间和享受交流的过程。这更多的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状态,就像去菜市场或公园。
背景链接: 据统计,目前中国股民的数量超越了1.2亿户的规模。 深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末,中国股票市场的开户数达到了1.2036亿户,其中A股账户为1.19亿户,占比99.16%,B股100.94万户,占比0.84%。 从区域来看,上海2014年贡献了中国股票市场16%的成交额,居全国首位;从年龄层次来看,30岁以下年龄段炒股人数最多,占比超过了36%,但随着年龄上升,炒股人群数量递减,60岁以上的老年股民占比不到5%。 此外,炒股还与学历有关。学历越低的人群就越爱炒股。中专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据中国股民的大半壁江山,硕士及以上的高学历股民占比不到4%。专家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责任编辑:华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