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投研人才青黄不接 奔私潮倒逼基金公司放权让利

2015年04月30日 09:05    来源: 中国证券报    

  随着公募基金经理们投奔私募基金行业的现象愈演愈烈,公募基金公司正被迫变革自己的投研激励机制,以最大程度挽留那些意欲“私奔”的基金经理们。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了解到,这些基金公司的投研部门都采用类似于事业部制的模式,为部分基金经理提供独立的工作平台,并通过约定分成的方式,让基金经理们能够充分享受牛市带来的收益。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在牛市背景下,基金经理们无论是在公募还是在私募,都有较大概率获得较好业绩,如果公募基金能主动变革投研体系的收益分配,提高基金经理的收入预期,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奔私”现象的继续蔓延。

  投研人才“青黄不接”

  去年下半年以来,“公奔私”数量井喷,给诸多基金公司带来很多困扰。

  上海某小型基金公司的高管向记者表示,由于公司基金经理流失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公司新产品的发行计划。虽然现在市场上新基金发行比较火爆,但品牌效应凸显非常明显,基金公司口碑和基金经理是否有好的历史业绩,成为渠道衡量是否力推的重要指标;如果基金经理们纷纷出走,被迫提拔一些新人来担任基金经理,就比较难得到投资者认可,从而错过大好的市场机会。“更糟糕的是,基金经理的任命要经过一系列流程,如果可用人数太少,就算产品推向市场,怕也找不到足够的基金经理来管理,这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计划。”该高管说。

  事实上,遭遇基金经理流失困境的,不仅仅是小型基金公司。部分大中型基金公司由于诸多明星基金经理的离去,被迫火线提拔研究员或基金经理助理担纲基金经理,导致目前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普遍“年轻化”。有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28日,公募基金股票型基金经理中,证券投资管理年限在1年以下的高达294人,占比高达28%;经历过上一轮牛市,有过一轮牛熊经验的基金经理数量不过约30余人,即便这寥寥几十人中,也存在着随时流失的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从业绩来看,年轻基金经理们在牛市中的“闯劲”使得他们业绩普遍好于老基金经理,但投资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不仅要看牛市的业绩表现,更重要的是看熊市来临时的风险控制,这方面显然是经历过牛熊的基金经理更有经验。对于公募基金公司来说,这方面人才的流失,其实为未来发展埋下不小的隐患。

  “工作室”成潮流

  人才困境正在倒逼基金公司们改变现有的策略,通过变革制度来为基金经理们提供更好的平台,让他们也能充分享受牛市带来的收益,力图借此减少基金经理们的流失。

  某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向记者坦言,所在基金公司目前正在推行基金经理的“工作室”制度,其模式类似于中欧基金的事业部制,但具体权责的划分又不完全相同,最终目的在于给予基金经理足够的激励,让基金经理愿意留在公司体系之内。据记者了解,目前对基金经理采用“工作室”模式的基金公司不在少数。有些基金公司甚至会为基金经理提供种子基金,或者更大幅度的激励机制,以求挽留住基金经理们。

  “让基金经理们有离职冲动的原因,根子上还是这波牛市,大家有"只争朝夕"的感觉。但是,搭建一个私募平台,需要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而公募基金公司如果提供较好的机制,也可以让基金经理达到类同私募基金运作的效益,并且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可供利用。两相比较,我认为,只要公募基金公司勇于改革,是可以留住人才的。”该副总经理说。

(责任编辑:李乔宇)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投研人才青黄不接 奔私潮倒逼基金公司放权让利

2015-04-30 09:05 来源:中国证券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