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降速股市为何任性上涨
经济下行,股市上涨,这是羊年一季度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中国国家信息中心日前的报告称,一季度我国GDP将增长7%左右,市场多家机构预测有可能“破7”。而被喻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却任性向前冲,各大指数连创历史新高。4月8日、4月9日两天,更是如本报月初所测,盘中冲上4000点。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指出,近期股市上涨,是市场对经济增长“托底”、金融风险可控的认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市场流动性充裕、资金利率下行、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盈利状况改善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一季度GDP可能破“7”
近几个月经济增长似乎起色不大,中国社科院财经研究院根据前两月工业、投资等主要数据预测,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在6.85%。
与低迷的经济相反,股市一片欣欣向荣。2015年3月以来,股市结束了在3400点附近徘徊震荡走势,不断冲破新高。清明节后的首个交易日4月7日,沪指冲破3900点,直奔4000点。4月8日早盘,两市双双高开,盘中大幅震荡,午后金融股集体爆发,带领大盘再度走高,沪指在时隔7年后再度突破4000点大关,创2008年3月14日以来新高。成交量方面,两市共成交15544亿元,创出历史新高。
越来越多股民入市淘金。据统计,沪深两市成交量连续超过万亿元,最近四周共有超400万户新增A股股民。很多投资者还借钱炒股,截至4月7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高达15765亿元。
专家指出,在经济运行压力较大时,来自股票市场的支持可谓雪中送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此轮牛市总体上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企业低成本融资,产生财富效应,刺激消费。
此“牛”不同彼“牛”
曾在上一轮牛市尾声被套的股民,经过7年煎熬后,终于又迎来了“4000点”的春天。仔细分析,此“牛”与彼“牛”有所不同。
“与2007年的4000点相比,宏观经济背景已不一样。当年经济有点过热,现在则在下行;当时正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制度创新激发了大家的投资热情;现在股市也在改革,但还有更多因素让投资者在经济低迷时仍看好股市。”徐洪才说。
低迷中投资者仍然热情高涨,主要来自信心的力量。徐洪才分析,去年8月以来股市开始上涨,主要原因是大家对国家进行的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寄予厚望,改革红利打开了投资人的想象空间。
“在增长放缓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中国经济正在变得越来越好。”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主管周景彤谈到,近期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系列积极变化,如第三产业、民间投资快速增长,装备与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强劲,通讯设备、信息消费和旅游活动等高速增长等,都是过去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
中国经济内部蕴藏的增长潜力带给投资者诸多预期。徐洪才说:“如今股市热点纷呈,比如‘一带一路’、自贸区、国企改革、消费概念、互联网等新概念,与改革和结构调整有关的行业和公司都在轮番上涨。”此外,徐洪才指出,我国加大对外开放,沪港通开通以及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等举措,也都增强了大家对股市的信心。
下一高点在哪里
股市持续飘红,个股不断涨停,股民们在赚钱的同时开始恐慌:是否已到高位?是否赶紧出逃?
4月9日,深成指报13674.64点,跌1.21%。创业板报2433.65点,跌2.19%。大数据100指数跌2.23%。此次下跌预示着后市是“涨”还是“跌”?业内人士分析,是市场本身运行趋势的作用使然,属于正常的现象。在强势的格局中,必然会出现快速的洗盘和瞬间的换筹。
4000点后,很多人预测大盘有可能冲上5000点、6000点。兴业证券分析师认为,近期政策组合拳利好不断,信贷资产证券化注册制落地属“火上浇油”;而短期增量资金加速流入,A股赚钱效应明显,大盘有望加速冲高。
但也有专家提醒要防范风险。“总体上看,现在大盘4000点是合理的,但结构有点不平衡,创业板超过100倍的市盈率。”徐洪才预测,后市还有一定上涨空间,期间会有震荡和分化,要注意创业板风险,关注大盘蓝筹股。他说,希望股市平稳发展,保持慢牛,不要发展成快牛甚至疯牛。
(责任编辑:魏京婷)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