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玉香插:香文化的玉雕艺术

2015年01月28日 09:19    来源: 新民晚报    

  玩香之风盛行已多年,不说香道有多普及,至少,普罗大众对于沉香,已经略知一二,不再像过去那么陌生了。但是真正的玩家,还是少数。一则沉香的辨别,门槛还是太高;再则,玩香毕竟是奢靡之事,得有闲、有钱,还得有点文化,有闲情雅致。收藏棋楠,古法熏香,玩香席,毕竟小众。

  倒还是线香,最为普及,一来价格亲民,二来使用也很方便。

  香插作为熏燃线香的工具,因此也五花八门应运而生。各种材质的,各种造型的,其中不乏文雅、有趣、古意的,虽是当代工艺品,也大可玩。

  我的三件玉香插,皆来自于杨曦玉雕工作室。我一向认为,在当代玉雕行业中,杨曦无疑是领跑者。他的设计能力和完成度,令人仰视。除此我还没有发现第二位在琢玉上有着如此旺盛创作能力的。我收藏的《蛙鸣》和《秋声》两件和田白玉香插,显然是他雕琢大作品之余的兴之所至。特别的料,常常能赋予创作者特别的灵感。《蛙鸣》是一块以青花为主的籽料。所谓青花,就是白玉和墨玉的混杂。白的白,黑的黑,黑白分明,才是好青花。但这块料不是,大部分是黑白混杂,不黑不白,呈现灰色。可贵的是,此料有一处特别的洁白细腻,纯然无杂。杨曦便将它雕成一只青蛙。其余则是荷叶。青花荷叶,衬托着洁白的青蛙,令后者更加莹润可爱。荷叶的设计,非常生动舒展。这样的作品,对爱玉爱香的人来说,自然一见倾心。

  另一件《秋声》,则是一块黄皮黄沁的和田籽料。料欠纯净,多棉,且有僵。杨曦将它雕成一片秋叶,枯了,黄了,叶子的边缘破裂了、缺损了。但是,它依然是一片美丽的叶子。叶脉飘逸,色泽金黄。它是秋的颜色,深沉的颜色,既可随身携带,又可置之案头。插上一支线香,有色有香有意境,是美好秋天的具体而微,不仅带来感官享受,似乎还能净化心灵。

  两枚小葫芦,原是沪上扇骨收藏家芝豆订制。芝豆兄的主要收藏,是清代浙派金石家所刻的竹扇骨,集腋成裘,蔚为大观。去年我应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邀请,访港一个月。在港期间,结识了收藏家老罗。老罗除了有丰富的高古玉收藏,另有两百多把清代和民国的竹刻扇骨。芝豆见我在微信朋友圈显摆,竟立刻飞到香港。其于收藏,可谓痴也!这对和田籽料小葫芦,玉质特别细润洁白,堪称羊脂。芝豆原是要作扇坠之用,但拿到东西,觉得太重了一点,就暂时没要。我去杨曦那里闲聊,见到这一对小东西,突然觉得,把它们做成小香插多好啊!当即让杨曦去打洞落款。无论是入画还是做成工艺品,葫芦都是既容易又难的一件事。容易是随便怎么造型,都能让人一眼识别。但是型要周正、有味,却是非常之难。这两个小葫芦,看上去敦厚,其实精巧,越看越有味。我与杨曦约定,各持其一,不再生产,一定会让见者眼红,直淌口水。

  谁料想,数月以后,芝豆兄打电话给我,对我说“暗号照旧”。什么意思?莫名其妙呀!原来,杨曦的那只玉葫芦香插,到了他的手上。“做扇坠太大,改成香插灵得不得了!赞啊赞啊!”芝豆兄显然兴奋,语音都有些颤抖。都是恋物癖啊!得到了好东西,就高兴成这样!又不是什么宏图伟业,至于吗?有点出息好不好!

  其实,我还不是一样!总是轮换着将这三个和田白玉香插带在身上,每逢雅集,必取而出之,燃香一支,引来无数赞美和羡慕,不亦快哉!有时书斋独处,青灯一束,会将它们细细观赏,轻轻把玩。手机美拍,自得其乐,杀掉一段黄昏时光。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

(责任编辑:李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玉香插:香文化的玉雕艺术

2015-01-28 09:19 来源:新民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