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私募备案促使信托转型 伞形配资不适合普通投资者

2015年01月23日 09:1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阳光私募经历第一个“十年”后,在过去的2014年,面对了一些新的环境。首先是年初的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制度推出,信托公司、托管 银行 、证券公司、投资顾问“四方模式”的十年紧密合作关系将会发生改变,私募基金管理人可以独立发行产品,信托制度的稀缺性不再。面对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制,信托公司该何去何从?

  经历过长达6年的熊市后,A股在2014年迎来了新一轮牛市。对私募而言,除了新发产品热情提高外,通过伞形信托配资,放大杠杆进入股市也被市场热捧,其个中风险又是如何?

  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华润信托证券投资部董事总经理、投资总监刘辉。从深国投时代开始,刘辉就一直掌舵华润信托证券投资业务,并亲自参与设计国内第一只阳光私募产品—深国投。赤子之心一期,在阳光私募行业的资历可谓翘楚。

  私募备案制后,信托自己要做管理人

  《21世纪》:基金业协会2014年初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许多私募投资管理公司随后也取得登记备案。也就意味着,以后私募可以绕开信托公司自己发产品了。从信托公司的角度,怎么看待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制度?

  刘辉:新基金法承认私募基金的地位以及后来的登记备案制度推出,对阳光私募行业来说无疑是里程碑式的重大利好。行业得到发展是首要的,在阳光私募行业经营这么多年,我们也没有把自己当成单纯的信托公司,作为见证行业发展脉络的一员,我们也很自豪。行业向前发展,私募基金产业链必将更为专业化、细分化、差异化,同质化的服务将无法获得溢价,这是规律,是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当然,如果行业发展前景不好,无论什么机构提供什么服务,商业利益也最终无从谈起。

  从商业层面来讲,登记备案制推出,也许意味着我们十年前创新的“四方模式”可能存在一些变化。信托公司参与阳光私募行业,必须要转型,除了深化私募基金行政服务的质量和内涵外,信托公司也要探索主动管理的路子。华润信托很早就做战略规划,也不完全说是被逼转型的,我们2009年就预判到会有今天的同质化竞争,开始探索FOF(基金的基金)的主动管理道路。

  《21世纪》:万向信托2014年11月份已经完成登记手续,成为首家备案私募管理人的信托公司,华润信托是否也在申请?能否详细讲讲信托公司证券投资类业务,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型的路径?

  刘辉:登记备案私募管理人,华润信托也已经在申请了。在新《基金法》的框架下,管理非信托计划,需要取得私募管理人牌照。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是信托公司将来转型的趋势,证券投资类业务也是一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托公司都要走私募管理人登记备案这条路,大家转型的思路一定是有差异化的。

  如果只是发行信托计划,是不需要登记备案的,信托公司本来就是干这个的,其信托法的法律依据同样坚实。华润信托2009年做TOF系列产品(投资于阳光私募的信托),就是另外一条主动管理的路径,并且把它当成长期转型的战略来推动。

  随着更多衍生投资工具的推出,未来对冲基金的策略会越来越复杂,业绩表现也会千差万别,同时净值波动也可能放大,普通投资者鉴别能力不足,我们在阳光私募行业浸淫了十多年,对私募基金的策略风格、风控能力乃至公司治理都了解得更深刻,恰好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这就是TOF的核心逻辑。

  目前,我们管理了两个TOF产品,华润信托—托付宝1号和华润信托—托付宝2号,分别是2009年11月和2010年4月发行的。3400点建仓,多头策略,没有对冲,没空过仓,累计收益率超过40%,而且净值回撤极小,长期跑赢沪深300指数、公募基金指数和阳光私募指数,是目前七八十只同类产品中绩效最好的。另外,华润信托自己作为管理人还发行了5只量化基金,采取非主观策略,靠电脑执行。

  伞形股票配资“杠杆适度”准则

  《21世纪》:最近股市很火,伞形信托配资成为放大操作杠杆的工具,备受市场关注。实际上,伞形信托早在2009年银监会暂停新开证券投资类信托账户就出现了。能否讲讲伞形信托诞生的背景和初衷?

  刘辉:伞形信托好像最早是重国投(重庆国际信托)做的,最开始只有重国投一家做,他们做了一两年之后,2011年-2012年其他信托公司才开始跟进,华润信托也是后来才做的。

  很多人都认为伞形信托缘起银监会暂停新开账户,这的确是一个直接原因;但实际上,当时华润信托做伞形业务线是基于长期战略考虑的,我们内部叫做阳光私募发展计划。新开账户暂停没多久又让开了,可我们一直坚持原来的战略。

  根本原因是市场的需求。当时发行结构化证券投资信托的门槛很高,投资范围等也受到约束,但是很多中小型投资人也有结构化融资需求,而当时 融资融券也没放开,没有人能服务他们,伞形信托就是一种结构更灵活的证券 信托产品,1000万 保证金 就可以做。

  资金门槛低,投资很分散,制度规范但效率却高很多,办理速度非常快。原来证券市场1000-2000万的小额融资,也需要通过设立私募账户来实现,必须先注册一家公司,雇几个人,租个写字楼,太折腾。然后,找信托公司、托管银行、证券公司,签合同、开户、做产品,再快也要一个月,这些后来都可以通过伞形信托结构完成。伞形信托的每一个融资户还是要签合同,但很多流程都标准化和规范化了,相比原来的结构化证券信托,可以省掉70%的时间成本,从劣后资金到位到优先资金到账,最快三天就可以进行投资操作,有利于投资者选择入场时机。

  这种灵活性对私募客户是非常关键的,证券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效率高了之后,客户满意度也会大大提升。

  《21世纪》:怎么看待目前市场上备受欢迎的的伞形股票配资?

  刘辉:这不是新鲜事了,跟市场情绪有关,是阶段性的。一旦市场持续下跌,你再看看是什么情况?

  从信托公司的诉求逻辑来讲,除了商业利益以外,一定要考虑业务的长期性和声誉管理。市场波动难以预测,一旦加杠杆,客户风险将会很大。那种成本很高的小额配资服务是阶段性的,短时间内配资公司可能赚快钱,但它做不大,不可持续,不具备长期商业价值,还伤害客户利益。

  另外,伞形信托相对传统阳光私募,虽然灵活性强一些,但也需要一定门槛的,很多民间起点很低的P2P平台客户,显然不适合伞形配资。道理很简单,长期来看,借钱炒股七成是赚不到钱的。P2P的投资人是平民化的,而伞形信托对专业性尤其是对风控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

  《21世纪》: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讲,对伞形股票配资的投资人有什么建议?

  刘辉:第一个原则是量力而行,慎之又慎,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一定要有正确的估计,首先要考虑的是能不能接受亏损,也就是说不适合普通投资者。

  第二个准则,杠杆要适度。杠杆永远是双刃剑,可能放大收益,也可能加速亏损。杠杆本身不是罪恶,赚钱也不是罪恶,罪恶的是人贪婪的欲望。杠杆如果适度,是个很好的工具,可以撬动投资收益,但这种撬动是在低回撤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是在风控控制前提下的。既控制了波动风险,又扩大了收益,这谈何容易啊?所以杠杆不是不能用,关键是要适度。那些自认为有专业能力的投资者,杠杆运用也要适度。股票配资,杠杆最好控制在三倍以下,投资还要分散。

(责任编辑:李乔宇)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私募备案促使信托转型 伞形配资不适合普通投资者

2015-01-23 09:1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