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这张牌照:谁的草 谁的宝
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
在基金公司愈加重视专户及子公司业务、视公募业务为鸡肋的同时,券商、PE、保险等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则在积极申请公募业务牌照。
越来越多资管机构的加入,无疑将使公募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有一种声音说,基金业的“拼爹”升级了。
公募牌照成了草?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股权变动有加剧之势。华夏、天弘、广发、东吴等基金公司先后完成了绝对控股权转让,而长安、纽银西部、江信、道富等中小基金公司则因各种原因导致原股东出让股权。
股权转让背后,是不算好看的规模数据。据天天基金网数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公募基金规模低于100亿元的基金公司达到43家,低于50亿元的达33家,分别占93家基金公司的46%和35%。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公募基金行业目前面临诸多难题,除了销售难、人才缺以外,公募产品的同质化也遭市场普遍诟病。
事实上,公募基金的处境颇为尴尬。虽然已经发展多年,但公募行业并没有有效积累,客户都在银行手中,销售由银行说了算,而人才频频流失,基金公司成为资管行业的黄埔军校。同时,公募业绩差、规模缩水、盈利不佳、人才流失、股东抛股等负面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行业士气也有些低迷。一时间,似乎公募沦为一根草,不受待见。
一家券商系公募基金副总经理对此表示,以前基金公司数量不多,不论业绩如何,基本上都无生存之忧,但任何行业,仅靠政策保护和垄断获益,长期看一定会脱离客户需求,变得僵化、臃肿。
不过,济安金信副总经理王群航[微博]认为,公募基金的固定管理费模式是非常好的盈利模式,不能因为某几家基金公司做不好,就认为整个行业不值钱。凯石工场副总经理张剑辉认为,虽然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激励,但是也谈不上饱和,不应该悲观。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卖则必有买,如果说老股东转让股份是心灰意冷,那么接盘者则是信心满满地看多。
谁在布局大资管?
与行业内的颓废不同,越来越多的资管机构看上了公募基金牌照。今年以来,已经有3家PE机构申请成立公募基金公司,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等也在积极申请公募牌照。
多位人士告诉中国基金报记者,抢入公募领域是为了布局金融控股集团,打通金融行业上下游,弥补现有行业缺陷。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深入,“得屌丝者得天下”,公募基金领域正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各家战略高度不同。
一位保险业内人士表示,保险资管是给自己理财,公募基金是给大众理财,保险资管申请公募牌照,可实现资管全覆盖,为保险客户提供一揽子理财解决方案,此外,保险公司庞大的销售体系也有助于规模增长。
PE机构则是为了将服务群体从高净值客户延伸到更广。一位PE合伙人对记者表示,PE定向募集的大客户有限,起始资金高,投资周期长,募集难度可想而知,而如果拥有公募牌照,就可以公开宣传和募集,筛选出不同等级的客户。同时,PE机构对实体经济企业的尽职调查及风险控制的经验可以弥补公募基金的不足。
券商资管布局金融产业链的步伐也在提速。新《基金法》将券商大集合业务定性为公募基金,一家券商资管负责人表示,如果不进军公募基金,几十亿规模的存续产品到期后就没有办法解决,大集合业务也无法展开。
相较而言,证券投资私募机构对于公募牌照兴趣较淡。多位私募基金负责人表示,虽然具备发行公募基金的能力,但目前并没有这个打算。
机遇大于竞争
公募行业的新进入者们,大多资源充足,保险的客户、PE的资金、券商的专业,可以说都比现有基金公司有更多优势,基金公司能否保住现有的地位,还要看谁真正有核心竞争力。
北京一位公募基金总经理表示,资产管理领域远没有饱和,新进入者将为行业带来新的思路、新的模式,有助于行业更好的发展。
上述券商系基金公司副总经理也表示,这些机构在渠道、客户维护、产品设计方面的好的做法,将推动整个公募基金行业朝着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方向发展,对基金行业走出2008年以来的低迷有积极作用,基金公司类型将更加多样化和更富有活力。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认为,其他金融机构的加入,将倒逼基金公司更贴近市场,也更加注重成本和效率。
不过,基金公司基层销售人员对此有些忧虑,公募基金的销售渠道只有那么几个,维护渠道的成本已经很高了,新基金公司的加入将导致销售竞争更加激烈;另外,基金经理投研能力提升缓慢而基金公司数量增长加快,将使得人才竞争加剧。
业内人士认为,就目前来看,公募基金一要提高投资能力,不是单纯拼高收益,而是获取与风险匹配的稳定收益;二要让产品简单化,要让普通投资人能看懂;三要降低运营成本,尽可能将IT、清算等业务外包,甩掉一切包袱,专心做有特色的产品、投资。而在战略方面,量化投资和互联网金融肯定是未来的重点。
(责任编辑:李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