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红土公募成立两年终破冰 70后仍有两家未起步
公募基金公司从成立到发行首只公募产品需要多长时间?红塔红土用了整整两年,创下迄今业内最“慢”纪录。
与其说慢,不如说不愿。成立以来,红塔红土就像公募“隐身户”——占着公募名额,却只做非公募业务。随着证监会的施压以及对子公司业务风控趋严,红塔红土总算回归公募。随着其首只混合型发起式基金的发行,红塔红土高管团队、投资委员会也露出了庐山真容。该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季雷来自华富基金。
红塔红土是第72家成立的基金公司,即业内常说的“70后”基金公司。《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10家“70后”基金公司中,除红塔红土外,中原英石和东海基金自2013年初成立至今依然是公募零规模,其余已经发行基金的7家基金公司中,规模从1.19亿元到32.99亿元不等。
整体来看,“70后”基金公司暂无亮眼表现。
红塔红土发行首只公募基金/
8月15日,红塔红土基金公司旗下首只公募基金——红塔红土盛世普益灵活配置混合型发起式基金发布了招募说明书,8月18日进入发行期。
原本公募基金公司发行公募基金天经地义,但红塔红土从2012年6月12日成立到2014年6月23日上报首只公募产品,足足用了2年时间。在此期间,其不为公募所动、一心发展专户和子公司业务的运作方式也屡次在市场上引起广泛讨论。随着其首只基金招募说明书的公布,红塔红土高管团队、投资委员会等核心信息终于公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作为首只公募基金产品,红塔红土选择的是混合型发起式基金。尽管红塔红土成立两年有余,但在公募市场还是“新人”,缺少过往业绩作为卖点。发起式基金初始规模只需要5000万元,再加上公司不低于1000万元的出资,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其首募压力。不过红塔红土对该只基金给予了足够重视,官网首页已经上线相关宣传,客服热线的产品推广也已展开。红塔红土盛世普益的托管银行为平安银行。
从基金设计来看,红塔红土盛世普益并无特别的亮点和创新之处,其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300指数×55%+中债总指数(财富)×45%;投资组合比例为股票资产占比为0~95%,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占比不低于5%,权证市值占比不超过3%等;投资方法为利用数量化模型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该基金拟任基金经理为季雷。季雷具有公募基金从业经历,曾在东方基金、华富基金等担任基金经理、产品设计经理、金融部负责人等职务,现任职于红塔红土投资部,同时也是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
从过往业绩来看,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季雷所管理的华富价值增长和华富策略精选任期收益率均远低于同类平均——前者任期收益率为-18.66%,而同类平均为0.28%;后者任期收益率为-10.34%,而同类平均为31.55%。不知再次跳槽掌舵混合型基金的季雷,能否走出前期的业绩低谷。根据红塔红土宣传,其 “投研团队均来自于国内外名校,40%以上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平均从业年限7年以上。”
大股东“独揽”高管大权/
红塔红土盛世普益在招募说明书中表明,该基金将采取投委会决策制。
也就是说,投资决策委员会是红塔红土盛世普益投资的最高决策机构,以定期或不定期会议的形式讨论和决定基金投资的重大问题,包括确立各基金的投资方针及投资方向,审定基金财产的配置方案。投资决策委员会召开前,由基金经理依据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分析,提出基金的资产配置建议,交由投资决策委员会讨论。一旦做出决议,即成为指导基金投资的正式文件,投资部据此拟订具体的投资计划。
红塔红土投资委员会成员共6人,除了季雷外,还有红塔红土董事、总经理李凌,董事、副总经理刘辉以及赵兵、赵勇、赵耀;后三位不属于高管成员,尚无公开资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接近红塔红土的相关人士询问,得到的回应也是“不认识他们”。
股东构架对于高管团队的组建有决定性影响。红塔红土股权结构为红塔证券49%、深创投26%、华远集团25%,因此红塔红土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3位核心高管均来自于大股东红塔证券,董事长况雨林现任红塔证券总裁和法人代表,总经理李凌现任红塔证券总经理,副总经理刘辉曾任红塔证券总裁助理,督察长王园则曾任职西南证券和西北证券。另外两大股东深创投和华远集团各派出一名副董事长,分别是施安平和杜凤超。
整体来看,红塔红土董事会9名成员中除3名独董之外,红塔证券占据3席,深创投2席,华远集团仅得1席。红塔红土不设监事会,2名监事分别来自华远集团和红塔证券。
这样的高管团队,基本就是红塔证券一家独大。但值得一提的是,红塔红土二股东深创投全资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红土创新已于今年6月5日成立。虽然是兄弟公司,但红土创新高管向记者表示“对红塔红土的业务并不了解”;至于红土创新目前的产品规划,则表示“不便透露”。
总的来看,目前“一参一控”的深创投,虽然在红塔红土高管层面“话语权”较少,但其控股的红土创新可以满足其业务需求。
红塔红土成立后“剑走偏锋”/
作为“券商系”基金公司,红塔红土对于非公募业务的热衷从成立初期就完全展现。2012年公司成立当月,红塔红土便火速取得专户管理资格,展开业务。2013年1月,红塔红土全资子公司红土资本公告成立。
截至2012年底,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经营数据,红塔红土非公募资管规模已达到40.89亿元,但据《理财周报》报道,到2013年底这一数据为23.07亿元,缩水近一半。联想到去年8月市场盛传红塔红土子公司投研团队被嘉实资本挖墙脚以至于业务面临停滞的消息,依靠非公募业务“一条腿”走路的红塔红土日子似乎并不好过。
当然这与大环境不无关系。由于缺乏规模效应和品牌口碑,新基金公司和小基金公司普遍亏损严重,非公募业务成了盈利的主要手段。非公募业务的爆发式发展,使得管理层不得不出面制止。今年4月25日,证监会发言人明确表示“对基金公司成立不满一年,管理资金不满50亿元的暂缓设立子公司申请;对已经设立子公司但没开展公募基金专户业务的机构,证监会督促其应尽快完善此业务。”随后,“26号文件”公布实施,旨在进一步加强对于子公司业务,尤其是容易被忽视风险的通道业务的管控。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是很有必要的——近期3家基金公司旗下子公司业务被曝陷入了兑付危机。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根据可查的专户产品情况来看,红塔红土-工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参与定向增发,目前仍持有皖能电力和锡业股份。
红塔红土子公司业务并未对外公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发现,红土资本专页上,其信息披露一栏为空白,仅表示“已与多家商业银行、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以及各类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红塔红土母公司共7人兼职红塔资本,高管中李凌兼任红塔资本总经理,刘辉兼任董事。
“70后”仍有公募“钉子户”/
“70后”基金公司成立于2012年至2013年初,包括德邦、华宸未来、红塔红土、英大、江信、中原英石、华润元大、前海开源、东海、中加等。其中,成立于2012年12月的中原英石基金公司和成立于2013年2月25日的东海基金公司,迄今为止仍是公募零规模。
成立已经一年半,中原英石公开资料却很少,其两大股东分别为中原证券 (持股51%)和英石投资(持股49%),注册资本金2亿元。此前媒体已多次关注其成立之后的“乱象”——关键岗位人才缺失、毫无产品发展规划等,评论其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反倒像是半成品。非公募领域的拓展对于中原英石来说可能也是非常有限,其未赶上在证监会收紧基金子公司成立条件之前注册子公司,专户业务也并未有更多公开信息。
与红塔红土和中原英石类似,东海基金也隶属于券商系,三大股东分别为东海证券(持股45%)、深圳鹏博实业集团(持股30%)和苏州市江南化纤集团(持股25%)。2013年9月6日,东海基金子公司——东海瑞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根据其相关公告,同时任职于东海基金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仅有董事长朱科敏和总经理葛伟忠。
东海基金目前的发展重点仍在非公募业务之上,似乎未受到证监会“警告”影响。根据其专户产品公开信息,东海基金已成立专户产品59只,截至目前尚未上报任何公募产品。
除红塔红土、中原英石和东海之外的7家“70后”基金公司中,截至2014年上半年末,资产规模最大的是中加基金,规模为32.85亿元。中加基金凭借两只固定收益类基金,中加货币和中加纯债一年在“70后”中规模领先,在市场上排名第65位。
仅次于中加的是华润元大,旗下3只基金分别为华润元大信息传媒科技、华润元大现金收益和华润元大保本,规模合计12.87亿元。前海开源5只基金合计规模11.33亿元。除此之外,其余3家“70后”基金公司资产规模均不足10亿元:德邦3只基金合计9.8亿元;英大2只基金合计3.24亿元;江信旗下仅江信聚福一只基金,规模1.99亿元。而规模最小的华宸未来,旗下两只基金华宸未来沪深300和华宸信用增利规模合计仅1.19亿元。
目前公募基金公司已经发展到“90后”,但“70后”仍处于发展困境之中。现在公募牌照日益宽松加剧竞争,要解决这些难题,最终还是要靠公司自身更加规范和努力,才不会被彻底淘汰。
(责任编辑: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