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问题亟待解决 基金公司瞄准股权激励
近三年来新基金公司成立速度明显加快,新发行产品越来越多,基金行业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
对于元老级基金公司,虽然在公司规模、人才储备上远远高于同业水平,但人才是立业之本,核心人才在元老级基金公司中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以来,截至8月10日,已有多达684只基金(A/B/C分开算)出现基金经理变更,其中375只基金涉及基金经理离职现象。若按照目前公募基金总数2385只(A/B/C分开计算),即有近三成(28.68%)左右的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更。在这场基金经理变更大潮中,大公司资深基金经理离职现象明显增多。今年以来,嘉实、易方达、华夏、大成、博时等公司旗下基金经理变更现象同样明显,即使元老级基金公司“地大人多”,但面对如此多高端人才的出走依然“心如刀割”。
而随着新基金公司成立速度明显加快,在面对基金行业核心人才总数不变的情况下,人才竞争现象更加明显。新基金公司在人才引进方面更是“掷千金以搏人才入门”,高薪聘请业内资深人士。一些新基金公司通过股权激励措施以及良好的机制吸引行业内资深投研精英加盟,尤其是来自各大基金公司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
老基金公司人才流失严重
今年以来,截至8月10日,已有多达684只基金(A/B/C分开算)出现基金经理变更,其中375只基金涉及基金经理离职现象。若按照目前公募基金总数2385只(A/B/C分开计算),即有28.68%左右的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更。在这场基金经理变更大潮中,大公司资深基金经理离职现象明显增多。今年以来,嘉实、易方达、华夏、大成、博时等公司旗下基金经理变更现象同样明显,即使元老级基金公司“地大人多”,但面对如此多高端人才的流失依然“心如刀割”。
近三年来,基金经理离职现象增多,即使是元老级基金公司也面临这样的问题。自2012年以来,华夏基金公司有19名基金经理离职,为近三年来离职基金经理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嘉实基金与博时基金分别有13名基金经理离职,离职人数紧随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与大成基金均有12名基金经理离职。同时近年来基金公司高管变动频繁,王炯、杨琨、朱剑彪、胡玉杰、徐旭、王亚伟等著名高管相继出走。基金行业的人才流失不仅对相关公司运营和产品业绩稳定产生冲击,同时也在瓦解着投资者对基金行业的信心。基金公司如何应对人才流失问题,成为每家基金公司思考的问题。
面对基金行业人才流失现象。相关分析人士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表示,现在基金公司内人才流动已经成为常态,很多从业人员离职后都去做私募或者选择其他的基金公司。面对损失,很多基金公司都开始着手建立健全股权激励措施,希望凭借股权激励措施来挽留以及吸引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公司也不能一味的追求股权激励,股权激励并非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必要条件。基金公司应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均衡的考核制度,注重长期业绩,而不是一味的看重短期排名。
新公司求贤若渴多举措选人才
在元老级基金公司都面临人才荒的环境下,近三年成立的新基金公司,生存环境更可谓艰辛,对人才更是持有求贤若渴的态度。
前海开源基金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对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的计划,公司实行事业部制的管理模式,以基金经理负责制为主,即基金经理带领一个团队,团队的收入与团队规模成正比。同时,在基金经理的考核制度上,围绕“为投资者硬的长期持续稳定正回报”制定考核体系,采取双“50/30/20考核体系”。不论是股权激励,还是事业部体制,都是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维护管理团队长期稳定的有效措施。
公司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前海开源除了在核心岗位配备有丰富经验的人才,也为基金行业融入新鲜血液,主动培养人才。公司成立以来,在各大高校招聘了很多实习生,各个部门都有实习岗位安排。实习生通过3个月到半年的实习时间,经过严格的考核,才可以成为正式员工。公司并不盲目引进人才,在人才选拔上,保持慎重的态度,通过长时间工作的考察,最后具备能力,能承担岗位职责才会留用。
(责任编辑:李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