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私募规模魔咒且行且破 以实现稳定收益
从“不想要钱”到“急需要钱”
大金融时代的来临也让私募有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机。一些期货私募凭借连续多年优秀操盘业绩,开始尝试“阳光化”,并在一两年内迅速扩大了资管规模。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期货私募终于突破了“规模魔咒”,实现了持续稳定的收益。
昨日,一则有关“凯丰对冲三号:4亿规模两周收益11.2%”的消息在期货圈传开。据了解,凯丰投资主打对冲交易,从去年开始发行“阳光化”产品,有限合伙、半结构化、管理型,多种形式的产品都尝试过。目前公司已经一跃成为深圳地区最大的期货私募,资金管理规模达到8亿元。资料显示,“凯丰对冲三号”基金专户产品成立于今年5月27日,是凯丰投资首款加入债券的基金产品,其中债券投资比例40%—80%,而另外20%—60%的资金则用于期货的跨期、跨品种套利。截至上周五,该产品累计收益11.2%,最大回撤1.6%。
广州的银闰投资今年发展速度也很快。自以627.38%的年化收益摘得2013年期货私募冠军后,公司今年一口气连发7款产品,合计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公司董事长刘增铖是期货市场上的一位“常胜将军”,今年业绩最好的产品收益在10%左右,有些产品暂时小亏。
都说规模是收益的“敌人”,这一魔咒似乎被一些私募破解了。而据记者了解,这些私募为追求大资金管理,在团队建设、公司化管理上“狠下功夫”,其难度不亚于凤凰涅槃。
其实,在“阳光化”的路上,期货私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凯丰二号产品净值在去年7月经过短暂回调后,9月又创相对高点。之后又开始持续回调,到今年2月又慢慢回升,直到3月又创新高。“管理能力跟公司发展相协调非常重要。”吴星曾不无感慨地公开表示。
记者发现,加强团队化建设,是私募破解“规模魔咒”的普遍选择。今年凯丰投资砸下重金招兵买马,完善与提升公司的人员结构。最近,凯丰投资年薪百万招聘总经理的广告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出现在媒体上,求贤若渴。今年3月,公司三次公开招聘运营及战略管理、风险管理、宏观金融研究、产业链研究人才,可谓“三顾茅庐”。无独有偶,银闰投资的网站上也一直挂着招聘贤才的信息。今年以前,公司已经完成了基本团队的搭建与磨合,交易几乎覆盖国内所有的期货品种。
投研团队是引进新鲜“血液”的重地。凯丰投资新增的20多人主要配置在量化、产业研究、宏观债券研究以及交易岗上,建立了黑色、有色、能源化工、农产品四大产业板块,在产业板块下还新设现货贸易组,更深层次地了解现货市场的运营轨迹,同时为后期的投资咨询做积累。业绩不俗的白石资产管理公司在今年年初时也建立起了包括对冲团队、套利团队、组合团队、金融衍生品团队、量化团队和国际期货团队在内的6个交易小组。
公司团队尤其是投研团队的健全,无疑给了私募加快发行产品的“底气”。
凯丰投资董事长吴星表示,从早期的有限合伙,到后期的纯期货,再到现在的期债结合,公司尝试的产品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看公司变化,外界可能看到的是净值表现,我们自己感受到的是却是脱胎换骨的变化。”吴星说,去年还“不想要钱”的凯丰投资,今年开始“急需要钱”。 随着公司管理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产品形式也要跟着变,产品一定要有扩展性。
团队的搭建,拓展了私募在交易品种与交易模式上的宽度。资产规模今年增长上十亿的白石资产,不仅投资国内期货市场,还投资国外期货,此外,还自主开发了一些指数产品。凯丰投资从一号产品仅想做农产品和螺纹钢期货,到后来要加化工和股指期货,最后还想做债券、QDII和现货仓单,吴星坦言,慢慢地公司在投资品种上的需求越来越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不断地完善公司的投研团队。
体量正在不断膨胀的期货私募,也正遭遇来自交易所限仓以及自身“成长的烦恼”。不过,他们表示,管理的资金扩容到一定程度后,会暂时“保规模”,以确认自己的投资盈利能力是否能继续保持。
(责任编辑:宋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