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价再下一城 市场焦虑加深
进入7月,郑棉市场风云突变,短短9个交易日,主力合约价格紧急下挫1000多点,而各方翘首以盼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实施细则仍然没有发布,整个棉花市场笼罩在“忐忑不安”的情绪中。
眼下,棉花打顶工作正全面展开,距离新的棉花年度仅一个月的时间不到。时间不等人,9月新棉即将上市,直补细则到底何时公布,是按产量补贴还是按面积补贴?如果棉价继续下跌,与19800元/吨的直补目标价格差距太大,财政补贴有没有上限?若国产棉价低于外棉,要不要托底,由谁来托底,怎么托底?这些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业内人士呼吁直补细则尽快出台,好给市场一个稳定的预期,也让棉花相关产业链的参与者有时间去计划下年度的棉花经营策略。而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已经送审,预计目标价格补贴将按照棉花实际种植面积和籽棉交售数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补贴,7月下旬国家8部委将公布审批后的补贴细则,9月将组织实施执行。
棉花价格机制回归市场
近期,郑棉大跌引发市场关注。7月1日至11日,郑棉1501合约接连增仓放量下跌,自15370元/吨跌破15000元/吨整数关口后,继续下探至14230元/吨,累计跌幅高达7.66%,9个交易日中唯有两日飘红,这在近两年来比较罕见。
“棉花价格大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美棉受增产影响,快速下行,对内棉失去支撑;二是新棉花年度,国家将收储改为直补,棉花面临市场定价的环境。”长江期货黄尚海表示,由于目前我国棉花消费减少,国储库存巨大,供需失衡导致市场预期现货价格将明显下行,从逻辑上看,本轮下行比较合理。
公开数据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棉花供应国,美国棉花可能出现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增加、期末库存增加等,市场悲观情绪浓厚,使得洲际交易所(ICE)12月期棉价格近一个月累计跌幅高达15%,这被视为近期国内棉价大跌的导火索。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我国价格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原有的棉花收储制度被直补政策取代,政策对市场的直接支撑不再,市场主导力量归来,国储棉的巨量库存对棉花现货价格形成巨大压力。
“三年棉花收储总量超过1600万吨,目前国库中的储备棉仍有约1200万吨,我国每年还要新产棉花约600万吨。以每年最多消化棉花1000万吨来算,也要近三年时间国库的棉花才能基本消化完。”生意社分析师夏婷说。
而从需求来看,眼下传统的纺织行业进入消费淡季,加之棉花直补的相关细则仍未出台,纺织生产企业对订单都采取谨慎状态,购买原料时都是随买随用,棉纱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纺企当前亟待去库存、盘活资金。
现货市场的萎靡充分体现在价格的快速回落上。2011年-2013年国家实行棉花收储政策,棉花收储价格从19800元/吨提高到20400元/吨,但国际棉价却一路下行,2013年内外差价达4420元/吨。而截至7月中旬,国内棉商手中的4128级、3128级新疆棉价格分别在15700-16600元/吨、16500-17200元/吨。
“回归市场,就要尊重市场的价格规律。”青岛中旭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侯第鹏告诉记者,收储制度对国内国外价格都有支撑,现在国内取消收储进行直补,正是价格回归正常水平的体现。
随着政策因素的逐渐淡化,国内棉价持续下跌,国内外棉价价差降至1600元/吨左右,业内人士指出,这恰恰反映出国内棉花价格开始对接国际市场。
而对于直补政策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直补政策的目标是减少行政干预,使价格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因此政策公布前后可能会对市场情绪造成影响,但影响棉价的主要因素还是源于供求关系。
在南华期货分析师傅小燕看来,全球棉花供应过剩仍待消化,中国收储改直补政策的实行将逐渐解决中国棉花市场化问题,中国需求在近年内预计将呈下降态势,国际棉价失去“需求动力的核心”,预计维持偏弱状态。
呼吁直补细则尽快出台
尽管实施目标价格补贴的政策早就颁布,19800元/吨的目标价格也确定已久,但具体细则却迟迟未落地。因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各种传言在市场中飞舞,后收储时代棉花政策的不连续性也使得市场观望情绪越来越浓。
“最近这个阶段棉花价格一直往下跌,是不是跌得越多,补得越多,市场传言3800元/吨是补贴上限,要是超了怎么办,在低价位有没有托底价,如果有托底价,由谁来托,怎么托,这些都没有进一步的说法。”万达期货棉花产业事业部总经理张闻民说。
华联期货相关研究员认为,如果棉价跌得过低,与19800元/吨的直补目标价格差距太大,国家将负担不起巨额亏损,或使得直补政策适得其反。
而金石期货棉花高级分析师于丽娟认为,国家既然实施了棉花直补试点政策,就不会因为财政的负担问题就此止步。相较而言,直补对国内棉农收益的保障效果更为直接,且对下游厂家和消费者不造成成本的增加。
据银河期货研究员陈晓燕测算,以目前远月价格、新疆产量按450万吨估计,直补财政支出在200亿元左右。
她指出,目前业内对于直补政策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三点,一是直补的“市场价格”如何确定,由谁来确定能保证补贴的公开、公正、公平。二是在新疆试点的棉花直补政策是否会推广到内地,该如何保护内地棉农利益;三是除直补外,若市场出现“买棉难”或棉价出现“恐慌性”下跌时,国家是否还有其他措施来稳定或支撑棉价。
距离新的棉花年度仅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业内皆预计直补细则将很快出台。陈晓燕告诉记者,目前新疆已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但仅为送审稿,最终细则还需有关部门进一步审批才能确认。
而记者从一位业内人士处获悉,新疆方面制定的目标价格补贴执行细则未审稿显示,棉花直补试点的细则主要内容为,当棉花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19800元时,国家将二者价差补贴给棉花生产者;棉花目标价格一年一定,国家制定皮棉目标价格,新疆政府公布籽棉目标价格;2014年度棉花目标价格为19800元;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内地定额补贴2000元。
该方案同时显示,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发放方法为,补贴资金分2次兑付,其中60%补贴资金以种植面积在9月棉花交售期前先行兑付;剩余40%补贴资金按实际棉花交售量在次年2月前兑付。在具体补贴中,实行棉花入库取样公检制及一卡通,逐步实行新疆棉花绿卡制度,综合棉花扶持政策:国家实行目标价格补贴后,将继续给予新疆棉花基地建设、节水灌溉、机采棉设备、棉花良种补贴、棉花棉纱棉布运费补贴等扶持。
“预计7月很快就会出来,因为还有一系列的相关环节需要做准备,工作量很大,这都需要时间,而9月份棉花就要上市了。新棉上市之前棉农、轧花厂、纺织企业等都要有相应的考虑和准备。”张闻民认为,新疆直补细则的出台,将给当前分歧较大的一些问题给出答案,建议相关企业密切关注国家棉花收储政策调整方案细则,制定落实面对市场风险的经营对策。
重新激活期货市场功能
临时收储启动前,棉花期货作为为贸易商和企业定价、套利、套保、融资的工具被大量使用,而2011年实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后,由于90%的现货棉花资源通过收储进入国库系统,导致市面上可用于期货交割的棉花资源十分有限,棉花期货交易日渐萎缩。
据郑商所数据统计,2011年至2013年,一号棉花累计成交量从2.78亿手、4206.73万手降至1490.54万手,分别同比下降84.87%、64.57%;累计成交额从362594.59亿元、41888.61亿元降至14813.16亿元,分别同比下降88.45%、64.64%;年末持仓量从13.31万手、13.29万手降至6.28万手。
“直补后,棉花价格重归市场,期货仓单不会因收储而缺乏,棉花期货作为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工具将重新被涉棉企业大量使用。棉花期货重新活跃起来,期货市场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陈晓燕说。
从今年4月份起,在直补政策的预期下,棉花合约活跃度显著放大。一号棉花的持仓量迅速攀升,从4月末的8.96万手、5月末的10.93万手增至6月末的12.37万手,截至7月11日,持仓量进一步放大至15.6万手。
“可以预测到,今年9、10月棉花开始上市的时候,棉花企业会更多关注期货市场,参照期货市场的价格,倒推出收购棉农籽棉的价格,收到籽棉马上批量地在期货市场做卖出保值,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收购到销售的过程中,避免棉花市场价格下跌遇到的风险。”张闻民说。
据悉,目前已有部分贸易商利用期货套保,将新年度的尚在地里的棉花预售给纺织企业,风险已经提前锁定。张闻民告诉记者,“一些前瞻观念强的老总们,已经在期货上做一些预保值,效果都非常好,从年初的17000元/吨跌到现在的15000元/吨以下,有些人的收益率达到30%-40%。”
业内人士认为,在利用目标价格政策保护最上端种植者利益的同时,还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市场,发展规模化的棉花种植专业户、合作社及农场,认真培育好农产品(棉花)期货及期权市场交易平台,鼓励市场主体主动利用这些市场手段进行风险规避,提高抗风险能力,达到政策最好的实施效果。
记者日前获悉,为进一步推进棉花期货市场的发展,郑商所正在积极研发棉纱、生丝等纺织产业链期货品种,完善棉纺织产业链体系,更好地服务政策改革,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期货服务。
随着棉花市场逐步开放,涉棉企业经营风险大为增加,参与棉花期货市场经营刻不容缓。张闻民建议,相关企业应采取期货经营操作及风险控制方法组合,参与棉花期货仓单棉、现货棉保值、库存棉花棉纱期货保值,期转现和期现结合操作方式;根据纺织企业年度经营规划,按照“成本+费用+利润”平衡基价交易标准方法,确定收购棉花成本、品质数量、贷款资金、仓储运输、分阶段、按比例预测市场价格趋势,确定大型企业棉花棉纱期货市场交易交割数量、金额、月份、基差、买卖方向、阶梯价位比例、基价波段优化调整;同时在预测下年度棉花棉纱棉布的成本利润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期货优化经营模式方式。
(责任编辑:宋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