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高大上”尚远 私募逆袭须先自我突破
如果你对私募基金的印象还停留在“高端写字楼”、“笔挺的西装”和“豪车名表”等表象上,说明你并不了解它们的真实现状。
“至少现阶段,国内的私募基金还只是金融市场的弱势群体,距离‘高大上’还很遥远。”一位私募人士不久前在一个论坛上如此吐槽。
世界上最难的事有两件,一件是将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子,另一件就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投资机构要干的,正是第二件事。
虽然多数私募基金的合伙人都是有盈利能力的交易者,但持续盈利对他们来说也绝非易事。美国对冲基金元老巴顿·比格斯在他那本著名的《对冲基金风云录》中展示了那些大型对冲基金管理人的真实状态—对消息的探索、对交易的怀疑、对不确定性的担忧,他们并不比普通人更完美。
国内的私募基金也不例外。纵观近几年证券期货私募的公开排名,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一两年”,业绩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私募基金管理人。如果说公募基金尚可以用相对价值排名忽悠客户、安慰自己的话,那么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的私募基金若交出负收益的账单,则无法找到推责借口。
截止到今年6月12日,国内有1009家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完成登记,它们管理的1885只基金总规模为2579亿元,相比公募基金5.43万亿元的总规模差距巨大。较低的资金管理规模意味着,私募基金只有提升业绩,获得更多的盈利分成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那么,国内私募基金要依靠怎样的高超技能才能实现对公募基金的逆袭呢?笔者认为,策略多样化、运作规范化和境内境外市场联动投资将是私募突破的方向。
私募只能面向特定人群发行,这是其相对于公募的劣势,但这也意味着更大的交易策略选择余地,以及能够承担更大的风险以获取更多收益。同时,私募的规模较小,但这也意味着其交易策略执行起来更加灵活。
随着金融衍生品及相关市场的发展,私募的交易策略将会更加多样化。投资方的日益成熟,也会给更多的前沿投资策略提供用武之地。
私募基金已明确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实行自律监管,这不仅使私募基金获得了合法地位,更为整个私募市场的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进而摧生了更多专业化服务商,降低了私募基金的经营成本,也规范了其日常运作。例如,投资管理系统、风控系统运维和中后台业务的外包,让私募基金能够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投资本身。
同时,上海自贸区在资本项目外汇管制方面的尝试,提升了跨境资本流动的自由度,强化了私募基金与海外市场的联动性,让最具有开拓性的私募基金获得了更广阔的才能施展空间。
不过,说到底,除了机遇,私募的逆袭更需要自身的实力。
(责任编辑:李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