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地下私募生存空间被挤压

2014年06月21日 08:55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地下私募”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在注册制没有推行之前,“地下私募”其实等同于私募,不过时至今日,随着注册制不断推进,一大批运行正规的私募已获得正式身份,而更多的正规私募也有望得以正名。在这样的背景下,“地下私募”实际上已很难与“灰色”、“不合规”等关键词划上等号。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已有4503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提交登记申请,办结登记3491家,管理基金5220只,管理规模1.96万亿元。其中,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登记1009家,管理基金1885只,管理规模2579亿元;股权基金管理机构2043家,管理基金2666只,管理规模14794亿元;创投基金管理机构413家,管理基金613只,管理规模1792亿元;其他类型基金管理机构26家,管理基金56只,管理规模400亿元。

  不过,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注册制的私募规模却远远不及“地下私募”基金规模。所谓的“地下私募”主要通过代客理财等非阳光化模式聚集资金,大都以营业部为据点,客户以中小散户为主,大都投资于二级市场,在运作上几乎不受外界监督,不需要向外披露信息,这也使得这一群体的规模难以准确估计,有分析报告曾估算目前国内“地下私募”总体规模已超过万亿,明显超过证券私募规模。

  从长远来看,推行私募基金注册制之后,上述局面将会发生逆转。一方面注册制使得原来较为成熟的阳光私募机构能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基金业绩,比如单只产品可省下借用信托通道和银行资金托管费用约30万元;而另一方面注册制为私募正名,获得正式身份的私募机构运行会更加规范,将获得更多投资人的认可,而未登记的“地下私募”未来的生存空间将会被进一步压缩。行业环境得到净化,客观上为正规私募的发展提供助力。

  尽管如此,“地下私募”并不会消失。根据现行规定,备案的私募机构将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管,比如,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数量累计不超过200人,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者合伙企业形式设立的,投资者人数累计不超过50人。对于私募基金的客户亦有相关建议规定,如个人投资者的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机构投资者的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前述门槛对于大部分“地下私募”而言,很难达到。

  此外,注册后的信息披露对一些“地下私募”来说也是致命的打击,这导致很多中小私募基金对注册制反应冷淡。一些小型私募通常采用有限合伙的私募运作形式,在具体操作上,不少“地下私募”作风颇为剽悍,依赖内幕消息,加杠杆猛拉猛打,追逐热门小股票等。而大型私募基金备案后,包括资产总额、资产类型、杠杆率、风险评估等都可能需要对外披露,每月末还需要披露基金规模、单位净值、投资者数量等信息。如此规范后,“地下私募”原有的操作方式显然会难以为继。这也是这些“地下私募”仍会存在下去的理由。

(责任编辑:张桔)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地下私募生存空间被挤压

2014-06-21 08:55 来源:中国证券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