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瑞银新机遇 暂停大额申购剑指“打新”?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从该基金成立以来净值一直在1元上方徘徊,说明该基金产品持仓较轻,有充足的时间、仓位与资金参与“打新”
■本报记者马薪婷
本周7家上市公司将启动A股发行程序,标志着第二轮IPO正式开闸,这也成为当前低迷市场的一个兴奋点。国投瑞银基金6月13日发布公告,称旗下国投瑞银新机遇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于6月13日起暂停10万元以上的大额申购和转换转入、定投业务。
国投瑞银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此举是为防止大量套利资金涌入,摊薄现有持有人的收益。
根据证监会最新规定,新股网下配售的股票中至少有40%应优先向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配售,这使得公募基金作为公众投资机会的获配利益得到相对保障,也大大提升了公募基金“打新”中签比例。而混合型基金、尤其是新成立的次新基金,打新优势更为明显。资料显示,国投瑞银新机遇灵活配置型混合基金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的比例范围为0%-95%,今年3月11日募集成立,并于6月10日开放日常申赎、转换转入和定投业务。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从该基金成立以来净值一直在1元上方徘徊,说明该基金产品持仓较轻,有充足的时间、仓位与资金参与“打新”。
事实上,当前疲弱的市场环境中,新股的“赚钱效应”尤为突显。WIND数据显示,今年第一批48只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达42.75%,上市后3个月平均涨幅达70.57%。而公募基金在网下配售中,中签次数达345次,其中混合型基金的中签次数达150次,相对其他类型基金而言具备优势。
一家基金公司相关人士指出,目前的打新政策增加了普通投资者打新难度,同时个人投资者中签率较低。数据表明,从2009年7月IPO重启到2012年11月IPO暂停,散户平均中签率仅1.46%,而机构则为7.71%。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借道基金参与“打新”不失为“明智之举”。
(责任编辑:康博)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