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八成理财产品为中长期 追捧同时别误炒股良机

2014年05月14日 08:42    来源: 广州日报    

  流动性充裕银行出售理财产品风格逆转,昨天在售预期年化收益率在6.1%(含)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共计28款,其中八成理财产品为中长期,最长投资期限去到719天,但收益率仅为6.8%。而在去年同期,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八成为短期。

  但理财人士指出,当前买入中长期银行理财产品有一定的风险。流动性大大增加的背景下,股市有可能从低点反弹。现阶段不如购买短期理财产品,等待股市机会。

  文/记者陈海玲

  据新浪财经统计显示,前日开售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收益率在6.6%(含)以上的有3款:其中包括浦发银行发行的“个人专项理财产品第192期同享盈添利计划(313天)”及包商银行发行的“鑫喜系列汇嘉14C056号人民币理财产品(365天)”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均为6.8%。

  记者统计发现,其中6.8%年限为300天以上的长期理财产品,甚至发行期限长达719天的也占了7%的比例;期限为500天以上的占了14%的比例;如果算上占比14%的181天理财产品,半年以上的长期理财产品占比高达82%;91天的三个月期理财产品只占了7%的比例;40天左右的理财产品也占了14%。

  令人注意的是,去年高收益理财产品期限宁短勿长比(罕见一年期以上产品),今年高收益产品均走长期路线。“这背后是流动性大为增加,银行所需资金成本下降,银行资产配置期限借机在进行大调整,毕竟此前的短期甚至超短期理财产品太多了。”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理财师陈敏娜对本报记者表示。

  股市:流动性增加 未来上涨空间大

  但在当前买入中长期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其收益率只是预期,实际收益率赶不上预期收益率的情况很有可能存在。

  此外,流动性变化不仅仅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的原因,也很可能也会使其吸引力下降。昨天,上海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跌势暂缓,涨跌不一:隔夜品种涨13.65BP(基点)至2.35%、1星期品种涨0.1BP至3.181%、2星期品种涨5.18BP至3.2498%、1月品种跌4.3BP至3.617%、3月品种跌3.5BP至5.3414%。其他品种均无变化,总体来看,市场流动性依然宽泛。

  在公开市场方面,央行上周实施了1200亿元28天期的正回购操作,累计实现资金净回笼600亿元。由于季末和假日因素已消退,市场资金面整体较为宽松。

  流动性大大增加的背景下,股市有可能从低点反弹,未来一年的上涨空间大于6.8%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机会较大。

  上周五中国国务院发布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国九条”,令低迷许久的A股大盘周一出现近两个月来难得的大涨。十年前那次“国九条”曾引发中国股市出现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通过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已成未来中国企业乃至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这是一个中长期利好。首先这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于长期低迷的股市有提振作用,而那么多政策的逐步落实对股市亦有积极作用。”信达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刘景德表示。昨天在煤炭、电力等资源股的推动下,沪综指大涨2.08%,收报2052.871点,创下3月21日以来最大的单日涨幅。

  “宝宝”军团:目前收益下滑 短期仍可期待

  此外,短期内可替代的理财产品不少。昨日当天即可计息的理财通财富宝七日年化收益率为4.89%、余额宝收益率也降至5%、兴业银行的掌柜钱包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还有5.63%。与6.1%~6.8%的长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相比,低不到哪里去。

  当前“宝宝”们的投资收益率从一个月前的5.3%下降到目前的5%以下,但从银行间市场长期利率变化趋势来看,每个季度末、半年末或年底,资金利率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提升过程,有利于货币基金提高投资收益率,新增资金和自然到期资金规模占比越高的货币基金在6月底的投资收益率就会越高。到6月底时,“宝宝”军团中的相当一批产品有望重返5%以上。

  目前,银行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半年为2.80%,一年3.00%,两年3.75%,三年4.25%,五年4.75%。

  业内分析:经济可能二季度末复苏

  自从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六轮政策放松,分别发生在2008年11月、2010年7月、2011年10月、2012年5月、2013年6月和2014年3月。

  最新一轮的政策放松所带来的一些积极影响已有体现。3月份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升3个百分点,财政存款减少了人民币4840 亿元,降幅达到同期最高水平,高盛高华经济学家宋宇表示:“总体经济最晚到三季度将出现环比复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购买半年期以上的理财产品,也许会导致潜在的收益损失。“在经济上升阶段手上有现金,可以做很多其他的实体经济的投资,以获得更好的收益。”瑞穗证券董事总经理沈建光昨天对本报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八成理财产品为中长期 追捧同时别误炒股良机

2014-05-14 08:42 来源:广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