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两岸及香港《经济日报》财经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第四届两岸及香港《经济日报》财经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5日讯 第四届两岸及香港《经济日报》财经高峰论坛今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本次论坛以“两岸及香港金融合作新机遇”为主题,两个分论坛分别研讨“加强两岸三地合作 应对人民币国际化”、“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共同打造中华品牌”等问题。来自两岸及香港的政府官员、金融界人士、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等300余人参会,就两岸及香港金融合作、产业升级等进行交流。
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周波、台湾金融服务业联合总会最高顾问陈冲、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台湾世界贸易中心董事长王志刚、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主持本届论坛开幕式。经济日报社总编辑张小影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会见参加第四届两岸及香港《经济日报》财经高峰论坛嘉宾代表的讲话,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会见主办第四届两岸及香港《经济日报》财经高峰论坛三家经济日报负责人时的谈话要点。
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表示,经济合作关乎两岸同胞切身利益,一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优先方向和重点领域。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两岸经济合作要有三个“信”字:第一个是“自信”。自信来源于对自身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信心。大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将使大陆经济保持长期较快发展,市场潜力和空间巨大,机遇无限。台湾在电子信息产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相对于大陆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有相当的优势,在两岸许多行业和领域的合作中台湾可以继续发挥优势,取得更大成功; 第二个是“互信”。互信来源于彼此的信任和默契,多年来我们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通过平等协商,不断拓展两岸互利合作的空间,通过制度化安排,努力使经济合作产生更多惠及民生的成果;第三个是“信心”。信心来源于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认知和执著追求。当前大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将为两岸经济合作注入新的动力,提供新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形势下,两岸扩大经济合作,促进经济融合有利于为台湾参加区域经济合作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周波表示,两岸三地金融合作前景广阔。三地金融市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内地市场发展快、容量大、机遇多;台湾在中小企业、农业和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经验丰富;香港是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地位突出、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可发挥衔接、联通和推动两岸金融合作的作用。加之两岸三地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交流与合作更容易达成共识。三地开展互补互利的金融合作,可以大大提高整体效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香港具有抓住内地发展机遇的独特条件。既有“国内境外”的特殊地位和“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也有CEPA和“先行先试”的机制安排,还有前海、横琴、南沙三个粤港澳合作的“近水楼台”。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香港可从内地的不断发展中获得许多机遇。机会可遇不可求。相信香港社会和金融界能够珍惜并抢抓新机遇,在拓展自身业务的同时,为两岸三地的金融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台湾金融服务业联合总会最高顾问陈冲认为,两岸金融合作将创造双赢局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表示,在一国两制下,香港一直把握既在国内又在境外的优势,在多项金融改革中扮演试验田角色,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香港的人民币业务开展至今,相关的业务范围正不断扩大。曾俊华说,当欧美国家都希望进入亚洲和内地市场的时候,两岸三地应该紧密联系,促进彼此之间的金融贸易和投资流动,创造更多互惠互利的新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李述德、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爽等与会嘉宾,就论坛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从2011年起,两岸及香港《经济日报》财经高峰论坛每年举办一次,由《经济日报》和台湾《经济日报》、《香港经济日报》共同主办、轮流承办,已分别于2011年10月、2012年6月和2013年4月在北京、台北、香港成功举办三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该论坛已经成为两岸及香港财经界高端交流合作的品牌活动和重要平台,形成的一系列成果,对推进两岸及香港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责任编辑: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