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期货经营机构发展之路探讨

2014年04月22日 08:48    来源: 期货日报    

  在市场的冲击下,期货经营机构将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竞争态势

  期货经营机构将进入“大裂变”阶段

  期货经营机构的生存与发展现状。虽然期货公司已开始从过去的单一的期货经纪公司转变成集期货经纪、投资咨询、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子公司等各项业务的综合类期货经营机构,但效益不甚理想,近三分之二的期货公司仍处于基本温饱状态。从2010年以来,连续四年客户保证金均未明显超过2000亿元的水平,而期货公司的手续费率却在持续下滑,到2013年,已达历史最低点的万分之零点二三。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期货市场正处于变轨的关键时期,而各期货经营机构将进入“大裂变”阶段。这种裂变的力量,既有外部的冲击,也有内部的压力。概括起来,大裂变的冲击力可归纳为以下九种:

  一是混业经营的冲击。由于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仅靠经营机构的单一业务已难以满足,“前端业务的综合化,后台支持的专业化”已成为金融服务机构的目标追求。在此背景下,且不说中国的资本市场将会出现与中国的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的连通趋势,仅在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之间,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期货公司之间的界线已经开始模糊。这样一来,证券营业部可以获得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而期货营业部也可从事股票经纪和基金销售业务的许可。但是,由于基础不同,期货经纪机构从事股票经纪代理和基金销售业务,较之证券经纪机构从事期货代理,显得优势不足。

  二是期货业务收入的转型冲击。期货公司至今仍然离不开期货经纪收入,而这块收入又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手续费收入,二是客户保证金的利息收入,三是交易所的佣金折扣。而这三部分收入的增长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窄,直接影响了期货经营机构对人力资源以及技术更新换代等等的投入,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期货公司恶性循环,最终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三是期货市场本身的冲击。最近几年,中国期货市场发展迅猛:期货品种快速增加,市场规模在扩大;场内与场外市场的联动在增加;金融工具不断丰富,市场的专业化水准提升。对于期货经营机构而言,很难做到在所有已上市品种的研究与开发、交易与服务等方面全部涵盖,同时市场的保证金水平未与上市品种的数量实现同步增长。此外,一些区域性的大宗商品市场利用其交割和方便交易的优势,使得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参与其中。至于专业性极强的掉期或互换业务的场外市场,对期货公司而言几乎是空白。

  四是中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冲击。中国的期货市场正在朝着对外开放的道路上推进。去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了能源衍生品交易平台,它将率先通过石油期货的挂牌交易,引进境外的期货经营机构和境外的期货投资者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境外投资者和经营机构所带来的一系列冲击,都会对国内期货经营机构形成较大的压力。当然,这也是一种动力,它将促使国内的期货经营机构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机制。

  五是行业内外日新月异的应用技术的冲击。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对期货市场经营方式的影响也不例外。由技术创新推动提高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营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突出的是ICE期货交易所的崛起。ICE交易所成立不过十年左右,现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易所。它的成功之道,主要靠两点,一为技术创新;二为收购兼并。因此未来期货公司要想强大,关键的一点取决于其构建的技术平台。它要能涵盖全球的交易与结算;所设计的产品能在此平台实现;前台的业务与后台的清算以及全面的风险控制都要在此实现,同时其速度和安全性也能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这是顺应全球新技术革命浪潮的趋势,也是当今期货经营机构所面对的最为严重的冲击。

  六是投资者结构变化的冲击。这几年来,期货市场的散户投资群体正在被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所代替。它们是对大宗商品十分熟悉的现货供应商、贸易商和消费者,是或者将是金融机构中的证券资管、证券自营、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等。这些投资者对期货公司的选择将不仅停留在简单的通道服务上,而是要求有技术含量和专业水平较高的策略产品和风险对冲方案。它们不过分看重佣金收取的多少,而是看重期货经营机构为它们所提供的产品的有效性和收益性。专业投资者的比重在投资者结构中加大,使得期货经营机构的压力倍增,直接促使经营机构优胜劣汰,分化加剧。

  七是监管环境变化的冲击。由于监管理念发生了转变,当前政府监管中,加强监管,放松管制已成为主导。期货经营机构开始由过去的政府保护转为期货经营机构的市场化自身竞争。例如,若设立期货公司的股东资格完全放开后,期货牌照已不再成为稀缺资源,所有的期货经营者都能在自由的市场海洋中各显身手,苟延残喘的公司只能从市场中消失。

  八是公司内部管理的冲击。面对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司自身的治理结构、风险控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几年中国期货市场的风控体系不断完善,“五位一体”的市场监控,已使得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不再成为其主要矛盾,反而随着创新业务的推出,其信用风险、内部合规风险成为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例如,风险管理子公司在从事期现贸易业务时,如何保证从事的仓单质押和回购业务能顺利进行,抵押的资金如何不被交易对手所欺骗,这较以前场内从事的交易所面临的风险性质,已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场内的交易环境,由于量化对冲、算法技术的推出,如何通过计量和技术的手段计算其风险的生成并加以防范,也成为期货经营机构风险控制所面临的新课题。

  九是人才紧缺对期货经营机构的冲击。人才不足,已成为期货各机构共同面临的压力,随着期货各项创新业务的推出,紧缺的业务人才、风险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产品策略设计人才以及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均捉襟见肘。以2014年即将推出的各种期权而言,且不说投资者的掌握程度,在期货经营机构中,也难有一大批十分熟悉原理并通晓运作的人员,更不用说能应用期权的原理设计和策划满足投资者的策略产品了。再比如,面对全球投资者以及境外期货经营机构,期货公司非常缺乏熟悉中外期货法规、明了海内外衍生品规则并熟练应用全球衍生品工具的人才。时不我待,改革开放的大势已至,其形成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上述的对期货经营机构的冲击,必将导致期货公司产生巨大的裂变,这种裂变会改变其生存与发展的态势。未来的期货经营机构会在市场的冲击下,迫使自己更加明晰各自的战略定位,从而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竞争态势。

  未来期货经营机构将呈现的主要组织形态

  一是以衍生品业务为核心的金融集团化。随着混业经营的出现,大金融背景下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等都将相互渗透,为了各自在行业中确立优势地位,必然会出现各自以细化的本业为突出优势而又涵盖其他金融业务领域的大型金融集团。例如,不排除现有的期货公司中,以自己擅长的风险管理为本源,通过债券发行及公开上市或收购兼并等手段,扩展自己的资本实力和业务范围,牢牢抓住衍生品业务的竞争优势,有选择地在其他金融领域进行延伸。同时,为了适应衍生品业务的全球化背景,将服务范围扩展到海外,例如广发期货公司当前的定位就是将过去确定的“立足于华南、辐射全国、连接香港”的战略布局完成后,停止在国内设立网点,避免“红海”竞争,寻找自己的“蓝海”。

  二是大金融股东背景下的期货公司部门化。未来由于期货、证券、基金业务界限被打破,致使期货原有的经纪业务格局在证券以及未来的银行系背景下发生整合。以证券公司控股下的期货公司为例,现有的期货经纪业务网点业务范围,将与证券公司的经纪网点的业务范围完全重合。另外,参照国外大的投资银行的经验,将衍生品业务的后台支持、风险控制,甚至合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都在放在集团内部进行管理,而期货衍生品机构以部门形式专注于业务开发与服务,将形成效益与效率最大化的格局。

  三是有产业链背景优势的期货机构业务特色化。这一类机构主要产生于那些具有深厚的产业背景的现货企业作为股东的期货公司。在市场的充分竞争条件下,这类期货公司将避开其不具备金融优势的“短板”,充分利用其产业链的上、中、下纽带,将衍生品的风险管理融入到可以掌控的现货渠道之中。通过利用旗下的贸易公司、大型生产企业以及物流平台,完成从仓单服务、质押融资、仓储物流、风险咨询、配货服务等全方位的期现结合的风险管理及对冲服务,最终延伸到覆盖大宗商品全产业链的层面。

  四是以对冲基金为主的期货机构的投资专业化。随着期货理财业务的放开,一些期货公司将放弃传统的期货经纪业务,充分发挥自己交易能力较强的优势,扩大其对冲基金、量化投资及其他财富管理与风险管理紧密结合的平台,在满足客户收益稳步增长的同时,壮大自己的期货经营机构实力。

  五是以超前的IT技术为优势的期货业务的网络化。这类期货机构将先进的大数据及互联网服务于期货的各项业务,尤其是将期货经纪业务嫁接到网络技术平台方面做到极致。它们是一群电商类的金融服务机构,衍生品业务是其重要的部分。它们是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十分明显的折扣经纪商,它们会利用强大的综合交易平台,吸引全球的投资者在其载体上进行开户、交易、结算及风险控制。它们是时代的弄潮儿,这类机构懂得如何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衍生品市场中的服务中,正是由于经营成本最低、技术手段最新、交易平台最齐,在竞争如林的期货机构中,它们像一道闪电,始终是衍生品市场一抹亮丽的景色。

  除了以上所列之外,不排除未来期货机构的发展还会有别的组织形态,例如区域化定位的期货机构,大期货公司下的独立的衍生品附属服务机构等,但万变不离其宗。如果说证券公司的本源业务是投资银行,基金公司的本源业务是财富管理的话,则期货经营机构的本源业务就是风险管理。正是在风险管理的本源业务下,各期货经营机构可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延伸,在服务的区域内展开。如果说以前期货公司的通道业务是属于基础的衍生品业务的话,则风险管理子公司及对冲基金管理才真正回归到了期货公司进行风险管理服务的本质业务。

  加快创新步伐,促使期货经营机构“转轨变型”

  一是尽快出台《期货法》。在新形势下,一些深层次机制性的问题可以通过《期货法》予以解决。有了《期货法》,期货交易的基本制度可以依据实体经济的需求作出安排,期货交易中的禁止性行为也可以界定和规范,即便是期货市场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需要《期货法》作出前瞻性的安排。

  二是放开期货公司准入的牌照限制。在市场化条件下,允许期货公司实行混合所有制,凡是符合期货公司设立的净资本要求的各类股东均可让其进入。

  三是允许期货公司的资管业务由现在的“一对一”扩大到“一对多”,并逐渐放开集合理财业务。

  四是支持风险管理子公司的发展,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为现货企业服务的力度。

  五是鼓励期货公司参与大宗商品的OTC业务,消除掉期货公司在其业务中的税收障碍。从长远看,可以提高国内的信用结算体系效率,降低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成本,提高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六是加速实现期货交易所的公司化改制,形成期货经营机构与交易所之间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集合体。

  七是加速建立和完善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多层次市场。场内市场的代表形式是各类交易所,它是衍生品市场的高级形式。但场外市场是场内市场的基础,是场内市场的延伸。交易可以集中进行,资金可以统一结算,但标的物的交割必须要分散进行。

  八是探索衍生品市场的统一场外清算职能,建立统一清算所股份公司,使其扮演中央交易对手方的角色,提供清算和结算服务,从而使场外、场内市场形成良性的互动状态。

  九是加速推进衍生品市场的对外开放,以上海自贸区的原油期货作尝试,使国内的经营机构、投资者以及交易所都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十是放开期货经营机构的融资渠道,扩大公司的核心资本,鼓励期货公司通过IPO上市,以发行金融债券的形式实现直接融资来增加资本实力。

  十一是加大推进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参与衍生品交易的力度,消除国有企业利用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体制障碍,以及其中的会计处理的障碍,根本改变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鼓励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利用衍生品的境内与境外市场,利用现货与期货市场,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对冲,实现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目的。

  笔者相信,中国的衍生品市场大裂变会迎来大机遇,中国的期货经营机构一定会在未来的市场化竞争中,在法制化的环境下,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责任编辑:宋沅)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期货经营机构发展之路探讨

2014-04-22 08:48 来源:期货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