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02亿元存款都去哪儿了? 业内人士分析三大流向
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2万亿元,超过预期;社会融资2.5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不过,令人吃惊的是,1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一月贷款猛增不难理解。一月份信贷激增源于年初各行信贷计划较为充裕,投放动力较强。那么,这减少的存款都去哪儿了呢?
春节消费
消耗部分存款
上个月临近春节,杭州市民李俊拿着到手的年终奖,立马给家里添了一台空气净化器,又给双方父母买了各类滋补品,加上买走亲访友的各类礼品,和给小孩子的压岁红包,这一来,就花去了将近2万元。
春节是居民消费的旺季,这时候无论个人和家庭都有大笔支出,1月人民币存款的大幅减少与春节消费旺盛有着巨大的关系。“每逢春节都是我国居民大量取现的高峰期,主要用来消费,包括公司给予的奖金以及压岁钱等等,不少都是以现金为主,这一时间段存款肯定会受到冲击。”我省一家银行理财师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对于企业来说,在年前都会给员工发放年终奖以及各种福利,现金支出会比较大;对于居民个人来说,在春节这个消费旺盛时点,他们会选择将可支配的资金用于消费而不是存银行。
部分存款
转为理财产品
上个月,杭州市民陈女士把工资卡里积余的钱连同年终奖总共10万元,买了一款年化收益6.5%的银行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收益比存款收益高得多,我现在有5万元以上余钱都会选择买理财产品。”陈女士毫不含糊地说。
眼下,像陈女士这样的投资者越来越多,他们存款的意愿越来越淡,更愿意集中闲置资金或流动资金来购买中短期理财产品,而不愿意继续放在银行作活期存款。一月份是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旺季,各银行为了揽客,推出了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一般都在5%~6%之间,一些小银行甚至到过6.5%以上,这使大量资金都转化为理财产品。
“宝宝”魅力大
互联网金融产品吸金凶猛
“80后”小张春节回家前,把工资卡里的余额和公司红包统统转成余额宝,每天显示的收益让他很开心。
7个月,余额宝规模突破2500亿;6个工作日,理财通规模过百亿;6分钟,8.8亿规模的支付宝“元宵理财”售罄……就在市场流动性普遍吃紧的春节前后,互联网金融一次又一次地向大家展现了它强大的吸金能力。而最新消息,到2月14日元宵节,余额宝站在了4000亿元的规模之上。
互联网金融的来袭,让民众有了更多的短期理财的渠道。自去年底以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种“宝”式互联网理财产品逐渐流行。目前银行的活期存款才百分之零点几,而余额宝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却能高达6%。资金天生趋利的特点,让本来留在银行里的活期存款难以抗拒其强大的吸引力,纷纷“溜号”。1月份近万亿元活期存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搬家至互联网金融体系中。
(责任编辑:韦伟)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