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一年才有10亿元规模 期货资管“梦想”落空
单一专户模式、投资范围狭窄、高净值客户少、期货公司自身能力不足
自去年11月下旬,首批18家期货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资格获得批复至今,已经一周年。然而被业界人士寄予厚望的期货资管业务,却没有“预期的那样美”,《证券日报》从多种渠道了解到,目前期货资管规模仅在8亿元至10亿元左右。
业内人士表示,期货资管业务的市场规模做大需要更多的政策放开,加强投资者教育与市场培育,拓宽高净值客户群体、发行渠道等。
多因素牵绊资管前进步伐
对于期货行业而言,资管资格的获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开闸初期,不少业内人士预期,资管业务的开闸将给期货公司带来相比单纯经纪业务更高的收入,如资管管理费、盈利分成等,并从根本上改变期货公司高度依赖经纪业务的收入格局。
然而,在该项业务开闸一周年之际,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的进展却没有想象中那样的乐观。南华期货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期货资管业务发展比较缓慢,整体规模比较小。除去借助外部渠道发行之外,目前该项业务市场资金规模可能不超过10亿元。产品规模、结构没有想象中乐观。”
广发期货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黄邵隆向本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目前国内期货资管业务市场资金规模可能在8亿元—10亿元之间。
此外,据中期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期货公司资产管理收入总计仅为329.45万元。此外,从截至目前已公示的情况来看,共有27家期货公司获得期货资产管理业务资格。
据记者了解,期货资管业务初创阶段确实不易,受限于“一对一”专户模式、100万元的资金门槛以及配套政策的限制,不能投资股票、债券市场,期货资管业务整体发展缓慢。
上述南华期货人士表示,目前国内期货资管发展主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一、发展模式的限制。与券商、信托、基金专户集合资金投顾专户相比,期货资管受到“一对一”专户模式的规定,且单个客户门槛为100万元的限制,将不少投资者拒之门外;二、结构化产品的限制,在期货账户上无法体现;三、受众群体的限制。在目前期货公司客户群体中非机构客户占据90%左右,其他10%的机构客户中,高净值的客户又是屈指可数的;四、融资方面的限制。投资者对于期货资管产品认识理念不足,以及以前对期货“风险性”的宣传深入人心,令期货公司在银行融资方面较为困难;五、投资团体能力的限制。除去投资者对于期货资管产品认识理念不足之外,目前国内多数期货公司的操作也不太成熟,风控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
对此,黄邵隆也表示,目前期货资管业务发展缓慢主要是受到三方面的限制:“一对一”专户模式的限制;受众人群的限制;投资范围的限制。
发行低风险产品为主
据了解,多家期货公司发行的资管产品主要是以低风险为主。华泰长城期货人士表示,目前公司发行的资管产品以低风险为主。还包括期现套利,将亏损严格控制在5%以内,与其他公司5%-30%相比,风险系数较低。此外,也包括量化交易。
黄邵隆表示,目前公司设计的产品主要以量化对冲和量化趋势产品为主。
据了解,目前期货公司资管业务主要有通过培育自身投资能力,由公司员工担任投资经理并发行产品以及引入期货私募公司作为合作伙伴,由期货私募担任投资顾问两种模式。
在大资管时代背景下,如何突围期货资管也成为不少业内人士的担忧。
南华期货人士表示,由于期货公司资管产品受制于结构化的限制,目前可以借助两种渠道实现自身的突围:一、增加客户群体。可以与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建立合作,拓宽高净值客户群体覆盖面和资金来源;二、绕道发行。借助基金专户、券商资管等渠道去实现集合资金。
北京地区某期货公司总经理表示,期货资管业务的市场规模做大需要更多的政策放开,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与市场培育,近几年金融市场动荡,期货的风险管理职能正在越来越受到市场认可。
对于期货资管业务的未来前景,多位人士对此十分看好。虽然目前期货资管业务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但任何产品的投入都需要投资者逐步认知的过程,往往要经过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未来在私募、券商等机构扶植下,期货资管业务发展前景仍可期,两三年内市场主力军仍将是期货私募,目前券商也在加速入场,预期不久期货资管会进入大展宏图时期。”
“随着业务的发展,期货资管业务将为公司贡献一定比例的业务收入。短期内不会太大,但随着期权和国债期货等工具的上市和市场容量的进一步扩充,从3年-5年的视角来看,这个比例有可能会达到20%甚至更高。”
此外,据了解,不少期货业界人士一直都在期盼“一对多”模式、产品宣传限制、期货公司跟投产品等政策的放开,期货公司有了“一对一”专户模式操作经验后,再配上政策上的松绑,将会迎来期货资管一个飞跃式的发展。(证券日报 马 爽)
(责任编辑: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