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二套房首付提至7成 南京新政是否也将来袭?
11月8日下午,上海市房管局网站发布新版楼市调控政策,将二套房的首付款比例从60%提至70%,同时外地户籍购房门槛提高,累计纳税记录由1年增至2年,这是继北京和深圳之后,在半个月之内一线城市的又一份楼市新政。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二线城市的“领头羊”,南京市正面临不小的调控压力。
先看“沪七条”
二套房首付从六成提至七成 社保缴费年限从一年提至两年
与北京版的“京七条”一样,上海市昨日出台的新政总共也有七条,该市房管局认为,今年以来,上海市住房价格波动较为明显,近期随着交易量上升,房价上涨压力加大。对于房价持续上涨,上海市相关部门明确将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抑制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快上涨,并将进一步严格执行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相关措施。
“沪七条”中首先是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对上海居民家庭向商业银行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其首付款比例从60%提高至不得低于70%及以上。与此同时,“沪七条”还要求严格执行限购政策,调整了外地户籍居民家庭购房缴纳税收或社保费的年限,从能提供自购房之日起算的前2年内在该市累计缴纳1年以上,调整为能提供自购房之日起算的前3年内在该市累计缴纳2年以上。
此外,“沪七条”中还要求在今年内增加住房用地的供应,2013年上海市的住房用地供应量在不低于过去五年平均供应量的基础上,再增加30%的供应量,确保住房用地供应1000公顷,并进一步加大中小套型住房用地供应,确保土地市场交易平稳。
堪称最全面的楼市调控新政 首提房价控制目标“确保完成”
与深圳市的调控新政是由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发文、仅提高二套房首付不同的是,此次“沪七条”是由住建部门发布,文中涉及到信贷政策、限购政策、住房保障等诸多环节,堪称是最为全面的一份调控新政。
值得一提的是,“沪七条”中还特别提及年初制定的房价控制目标,要求“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今年初本市明确的房价调控目标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完成”,这在“京七条”和深圳新版调控中均未涉及。
记者查阅了今年4月份上海市颁布的2013年房价控制目标,具体目标为“按照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的要求,切实贯彻落实各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表述“说了等于没说”,正因为说法含糊,因此上海市才有“底气”在距离年底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喊出“确保完成”的话语,而包括北京、深圳、南京等在内的城市由于房价上涨过快,已刻意回避或淡化处理这一目标。
南京也将跟风?
数据看
南京同样“压力山大” 房价涨幅已进入全国前六
京深沪三地的新版调控相继出台,作为二线城市的代表,南京市实际上已处于风口浪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南京市9月份的商品住宅价格已出现连续十几个月上涨,较去年同期上涨了14.5%,再创新高的同时,排名也挤入全国第6位。如果将今年以来每个月的涨幅累计起来,南京前9月的房价综合上涨了13.1%。
从“金九银十”两个月的楼市表现看,南京全市有四成楼盘房价上涨,个别涨幅甚至超过10%,举例来说,江北的璟湖国际涨幅高达11.1%,仙林星叶风情水岸房价上涨了8.46%,河西莱蒙水榭春天上涨5.77%,六合板块的荣盛龙湖半岛也涨了4.84%。
业内称
三地连发新政不是巧合 南京不排除会有微调可能
扬子晚报记者昨日向南京市住建委相关人士询问调控政策是否会升级时,该人士表示目前并没有收到相关文件,一旦政府发布新版调控,会在第一时间通知新闻媒体。南京市房地产开发建设促进会秘书长张辉认为,此轮新版调控政策在京深沪三地的密集出台,很难用“巧合”来形容,业内普遍猜测这三座一线城市或许是受上级部门授意,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释放信息,表态的意味可能更浓。
南京房地产业界人士认为,就南京市目前的楼市现状来看,调控政策很快就将升级的可能性相当大。“大政方针上或许不会有调整,不排除会有微调。”多家地产开发商表示,如针对贷款政策的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针对外地户籍人士在南京购房政策的从严等等,效仿上海的可能性很大。
政策“突击性”收紧是把“双刃剑” 市场担心埋下“报复性上涨”隐患
走过“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全国许多城市的房价再次出现明显上涨。业内分析认为,在北京、深圳等多地陆续推出突击性收紧政策后,虽然短期内市场或将持续降温,但也可能会打乱市场秩序,埋下“报复性上涨”的隐患。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表示,临近年底,一些城市调控从紧、限价从严肯定会对市场的供应带来一定的影响。不发预售证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房价,但关键是要看再发预售证时,该项目的房价是不是得到有效控制。某分析师认为,今年最后两个月,政策面收紧的城市房价上升局面将会被打破,上涨幅度会有明显收窄。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认为,北京、深圳收紧调控的影响将很快形成聚变效应,预计其他一些价格上涨较快的一二线城市将出台调控收紧政策,这可能对四季度市场走势有明显影响。同时,也有市场人士担心,“突击调控”会打乱市场秩序,短期内压制需求,集中爆发后会引起“报复性上涨”。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说,政策面收紧如果仅仅是为了统计数字,就有“作秀”的嫌疑。突击式的调控只会造成市场的恐慌,加剧供需矛盾。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蒋柠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