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三中全会或让投资者失望

2013年11月07日 08:29    来源: 金融时报    

  中国总理李克强本周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稳增长目的就是为了保就业,中国需要7.2%的经济增长;在GDP增长不突破下限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难有大的放松。

  自今年3月正式出任总理后,李克强的执政思路一直是各方关注焦点。从“改革红利”、“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经济增长下限论下稳增长”、到“铁路刺激”、“上海自贸区”以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具体阐述施政路线图”,他的每次公开表态都在资本市场激起反响。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李克强的最新表态,又该怎么解读?

  李克强此次表态,和此前市场预期有出入。眼下中国经济复苏乏力,许多经济学家和投资者都期待政府会再出台某种形式的刺激措施,但李克强显然决意与此前的“刺激模式”告别。一是他把GDP增长底线从今年稍早提出的7.5%,再次降到7.2%,显示政府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容忍度进一步提高;二是他明确表示,“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3月末超过了100万亿元,已经是GDP的两倍了,‘池子’里的货币已经很多了,再多发票子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这一表态基本排除了放宽货币政策的可能性。

  首先要明确的是,相比于此前几届政府,习李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关注并没有明显区别,只是把“增速目标”变成了“增速底线”。相比于上届政府的“四万亿”,这届政府更倾向于小规模且有针对性的“微刺激”。但从第三季度数据看,投资对中国反弹的贡献度仍然偏高,显示旧有增长模式的顽固。

  其次,李克强在调低增长下限的同时,仍然强调“保就业”。他表示,今年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也就是说,虽然7.5%降到了7.2%,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中国经济平稳运行,不危及就业和社会稳定。

  可以看出,本届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思路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虽有微调,也是受限于现实情况以及在改革中遇到的的阻力。中国经济改革仍停留在量的变化上,而非质的变化。

  有鉴于此,投资者似乎不应对本届三中全会寄予过高期望。历届三中全会一般都会被看作中国发展进程上的节点,但中国的重大经济变革并非都出自三中全会,比如中国“入世”就没有写进任何三中全会决议,而即便写进决议的改革举措,更重要的也在于之后的落实。比如十六届三中全会早已提出“中国经济需向更平衡、可持续增长的模式转型”,但是十年过去,中国经济模式转型仍停滞不前。

  投资者最关切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否能带来实质性的、可操作的突破。如果有,那么改革红利才会真正对中国股市构成长期重大利好。不过从现在流传坊间的各种改革版本中,似乎看不到任何实质性突破。

(责任编辑:张海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三中全会或让投资者失望

2013-11-07 08:29 来源:金融时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