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在欧受追捧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日前发布的报告指出,欧洲人民币客户支付价值远高于同期亚洲地区的增幅。业内人士表示,人民币在欧洲受追捧,与双方大额的贸易量和去年较低的基数相关。政府和企业应当共同努力,抓住人民币支付价值快速提升的契机,在贸易中逐步推动人民币结算,减轻出口压力。
人民币跨境结算在东南亚走俏之后,人民币在欧洲的支付价值也在强劲增长。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于近期发布的数据以及10月份以来人民币在欧洲的频繁使用,都证明了这一点。
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表示,这些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人民币币值上升,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人民币影响力正在提升。那么,这对于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会有哪些契机?应当如何加快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
欧洲拓宽人民币使用
三季度,人民币在欧洲的支付价值较去年强劲增长163%。近日,SWIFT发布的报告披露了这一信息。该报告指出,欧洲人民币客户支付价值远高于同期亚洲地区109%的增幅。“这说明随着人民币币值的上升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人民币影响力在提升。”在第九届北京金融博览会召开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的确,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明显提速,欧洲市场也渐入佳境。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签署了350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此外,中国将授予英国伦敦8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机构投资者(俗称RQFII)额度,使伦敦的投资者可以用人民币投资中国债券、股票及货币市场。这一额度已经超过新加坡的500亿元。
中国银行宏观经济研究主管、《国际金融研究》常务副主编温彬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在中欧庞大贸易量的基础上,卢森堡和伦敦、巴黎等多个欧洲金融中心都在推动人民币的结算和使用。比如,以人民币计价的点心债券在卢森堡的发行规模现已仅次于中国香港,而且卢森堡等国也在积极推动人民币清算业务的发展,卢森堡和伦敦在竞争打造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
此外,温彬和王国刚均表示,人民币在欧洲支付价值快速增长,还与去年的基数较低有关系。这说明,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欧洲市场更为看好人民币的投资价值和发展趋势。
人民币结算减压出口
使用人民币结算、使用人民币投资、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三大必经之路。而今,人民币在欧洲已经初具结算和投资两大功能,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在欧洲已经迈出了很大一步。
不过,温彬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最终应当以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为前提。“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如果中国经济发展受阻,那么金融层面的发展也将受到影响。”温彬说,从根本而言,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发挥作用,以及内需拉动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币的升值空间将更大,这将有力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美元独霸天下的格局下,使用人民币结算将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温彬表示。当前,美国、日本等国纷纷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本国经济复苏,而人民币在坚持不贬值的承诺下,反而在步步上升。在当前贸易大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大背景下,已经遭遇劳动力成本上涨、地租上涨等压力的中国出口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专家建议,政府和企业应当共同努力,抓住人民币支付价值快速提升的契机,在贸易中逐步推动人民币结算,以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减轻中国出口的压力。
王国刚表示,使用人民币结算需要考量综合因素,比如经济发展的前景、双边贸易量以及对人民币结算的使用习惯和需求等,这是一个功到自然成的过程。
温彬则从另一个角度建议,在当前情况下,金融机构等应当创新模式,提升人民币清算效率并扩大其规模,便利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另外,温彬表示,通过扩大内需增加贸易逆差,自然可以输出很多货币,也有助于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责任编辑:郑海斌)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