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要在三方面发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巨大成就,贸易大国地位逐步确立,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我国累计使用外资4200亿美元,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利用国际市场和引进资金,不仅拓宽了我国的市场空间,增加了就业,而且给我们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促进了机制创新、观念更新。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还不高,外贸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存在诸多挑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我国先进制造业产品出口份额有限,服务贸易起点较低;“中国制造”商品出口价格只占最终销售价格很小比例,出口商品国内增值率有待提升,等等,这些都对我们传统的竞争优势提出了严峻挑战,培育新的国际竞争优势迫在眉睫。
从国际环境看,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整体上仍处于弱势复苏过程中,外贸形势不容乐观,正在对我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机制”。一方面,为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战略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模式,打造全球产业和经济增长的龙头,再造国际分工新格局,我国企业和产业面临新一轮的分工和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如何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产业的错位竞争、实现互利共赢,也是未来外贸转型发展需要研究的课题。这些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大直接反应为贸易摩擦的频发。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必须适应国际经贸格局调整,积极培育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优势。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当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随着我国逐步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比较优势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必然要求进一步理顺劳动力、资源、环境等基本要素价格。由此决定了国内要素价格上升将是一个长期趋势,未来再依靠传统要素价格优势开展国际竞争将难以为继。
面对各种挑战,我们必须头脑清醒,要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对外贸易发展新优势,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机遇的客观需要;只有适应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变化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大力培育我国的竞争优势,充分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出新的对外开放战略举措,才能动态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具体而言,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要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积极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整合全球资源。要积极推动出口贸易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立足以质取胜,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提高质量、改进工艺、增加附加值,切实提高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坚持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发挥进口在资源配置、引进技术以及增加社会福利中的积极作用,化解外汇储备风险、促进贸易平衡、减少贸易摩擦;坚持外贸与外资、外经协调发展,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丰富利用外资的方式、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完善投资软环境,把利用外资与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相结合。
二是加快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协调。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是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提升对外开放层次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发挥外资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不断优化外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比如,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审批内容,简化审批手段,增强审批透明度;继续为吸引外资营造良好环境,大力营造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和规范高效的行政环境,创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促进利用外资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从国际经验看,从贸易大国走向投资大国,从商品输出走向资本输出,是对外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规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集成政策,推动“走出去”实现更大发展。特别要继续健全相应的政策促进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优化“走出去”的制度环境,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为扩大市场份额、提升核心技术和管理水平创造条件。
三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加快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同步发展对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十分重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服务贸易发展面临良好机遇,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潜在空间很大,服务出口大有可为。下一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一方面,要把服务贸易作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平台,以货物贸易发展带动服务贸易,以服务贸易发展带动货物贸易提升,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促进服务外包持续发展;在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劳务等传统服务出口同时,还要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
(责任编辑:华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