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何致循环难 缺乏关键技术支撑
在中国节能减排、治理雾霾天乃至化解产能过剩中,循环经济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日前《国际金融报》记者在与专家和企业的接触中发现,他们不约而同的观点是,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甚至目前根本谈不上“循环”。那么,造成目前如此窘境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先期投入“力不从心”
我们更关注的还是企业的存亡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发展循环经济。尤其是,企业不知道要花费多少资金在循环经济上,也不清楚何时会收回成本
循环经济不是一个新鲜概念。早在2003年,循环经济就纳入到科学发展观之中,并确立了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仅隔一年,官方又提出了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而在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6部门联合选择了钢铁、有色、化工等7个重点行业的42家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重点领域的17家单位,13个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涉及10个省份的资源型和资源匮乏型城市,开展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
目前,一些相关企业已有所成就。据武汉钢铁集团去年的一则新闻稿,“武钢金资公司和新加坡昂国集团合资的120万吨矿渣微粉项目,获得的中央预算内资源循环利用专项资金1000万元到账。同时,该项目还申请到武汉市重大新兴战略产业扶持资金160万元。”宝钢的磁业项目也曾在去年入围工信部“国家首批23个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项目”。
但据《国际金融报》日前了解,对于需要大规模资金的循环经济来说,很多企业“力不从心”。一位开采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国内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成本投入,节能减排也需要企业更换生产机器,淘汰老旧的生产模式,“在低迷的经济形势下,这些成本投入对于企业来说,负担很大”。
江苏一家小型企业的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坦言,“我们更关注的还是企业的存亡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发展循环经济。尤其是,企业不知道要花费多少资金在循环经济上,也不清楚何时会收回成本”。
“如今,中国已越来越意识到循环经济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循环经济的实际发展仍然缓慢,问题很多。”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郭凡礼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说,首先,很多企业及消费者对循环经济认识不够清晰,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容易走弯路,扭曲了循环经济的真实价值;其次,循环经济是对技术体系要求非常高的产业,整合成体系难度太大;最后,面对短期很难获得收益的高额投入,企业方面自然并不情愿。
缺乏关键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运作模式,中国目前企业的体制问题,明显局限了这样的发展模式
事实上,循环经济的效应谁都不能忽视。业内人士指出,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生态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兼顾发展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达到“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效果。同时,尽可能地把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范围,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
对此,郭凡礼认为,站在长远角度来看,中国不可能不发展循环经济。但要改变发展缓慢的现状,既要关注经济上的问题,更要在政策及消费理念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即“强制性和引导性共同发挥效用”。
“不得不考虑的难题是,前期研究投入成本非常高,技术体系攻关难度大,对产业的关联性程度要求高,并且中国依旧欠缺整合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专业化人才。”郭凡礼称,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重视这些问题。
事实上,此前就有观点称,目前中国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技术支撑体系。比如,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开采技术、环保产品技术、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同时,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
不过,就资金扶持这一块,国家不是没有帮扶。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旅游局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进行奖励。
去年9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也曾联合发布《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城市矿产”等6个方面的循环经济将获国家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办法称,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是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用于支持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循环经济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财政专项资金。
“光有官方的资金扶持也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否将资金真正用到实处。”CCVI价格指数首席研究员崔新生对《国际金融报》认为,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运作模式,中国目前企业的体制问题,明显限制了这样的发展模式。
崔新生还认为,总体看来,中国企业缺乏的是一种独立性和责任感。循环经济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不过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家布置了“作业”,完成与否还是个悬念。
郭凡礼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是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政府利用手中的权力矫正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不对等的关系。
(责任编辑: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