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外资行提款机 中资行“引智”效果不佳
近日,美国银行出售20亿股中国建设银行H股,清空全部建行股票。至此,昔日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建行、工行及中行的外资股东,差不多全部退席。境外战略投资者收获了中资银行“黄金十年”,又给中国银行业留下了什么?
伴随境外战略投资者一同退出的,是巨额的投资收益。据市场估算,高盛投资工行7年获利逾70亿美元,美银投资建行8年获利超150亿美元。据金融数据公司Dealogic信息,2002年至2010年,美国银行业收购了总额至少为148亿美元的中资银行股份,而在2009年至2013年,美国银行业出售了价值373亿美元的中资银行股份。不少人由此认为,中资银行简直成了外资银行的“提款机”。
当外资银行庆祝丰收之时,人们不禁反思,中资银行在合作中收获了什么?
早期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除了“引资”,更重要是为了“引智”,以“高成长市场换技术换管理”。但从效果来看,难说令人满意。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只要持股比例达到一定比例,就可以派出两名董事,还可以提名高管人选。但除了汇丰银行先后为交通银行提名两名高管外,工行、中行和建行均未有类似安排,双方的合作也是以交流为主。跟国内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银行在公司治理、信用卡等业务上也未显示出明显领先优势。
专家同时指出,在发挥战略投资者的作用上,虽然存在反思空间,但也不能否认境外战略投资者发挥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在于信用增级。在几大国有银行上市前,外资抱有普遍不信任态度。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入股,很大程度上帮助中资银行在二级市场融资,并提高了发行价格。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作用不能忽视,尤其对于理念的改进和功能的改变。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即使是战略投资者,一般持有年限也只是5到7年。随着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陆续退场,中资银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华尔街日报》将美银退出建行视为一个时代的结束。在这个逝去的时代里,西方银行为获得中国市场,争相投资中国银行业。如今,到中资银行走出国门的时候了。
目前,不少中资银行虽已拥有世界级体量,却不具备国际化格局。近日,银监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表示,2012年末中资银行的境外资产规模已经达到1万亿元的规模,但占中资行资产规模比重仅4.2%;2012年境外机构利润169亿美元,占中资银行总利润的8.6%。“今后5到10年,将是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关键机遇期。”
(责任编辑:蒋诗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