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产能“超载”逼政策出手 地方政府跑发改委
每经记者 吴文坤 发自北京
随着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呼声日益高涨,政府相关部门祭出重拳。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5月份就下发了《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指出两部委正在研究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各地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过剩行业的违规产能检查、清理,并在6月底前上报汇总。
近日,知情人士透露,“一刀切”禁止新增产能、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支持大企业兼并重组,将是两部委“组合拳”重要内容。
据悉,各地水泥行业的相关情况已汇总至两部委,目前两部委正在讨论研究,业内一度传言将于7月出台《方案》。
但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由于牵涉到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利益,上述《方案》在细化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干扰。有权威人士透露,有不少地方政府要员跑到发改委“求情”,希望能区别对待。
产能利用率过低
“产能过剩在全世界多半国家都存在。”雷前治,前中国水泥协会会长,现任中国水泥协会名誉会长,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水泥产能过剩已大大超过全球正常水平。
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即富余度在20%左右是合理的。
据雷前治分析,我国一半以上水泥市场的设备利用率已降至70%及以下,如广东一些大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只有67%。“平均利用率在70%以下,这个区域的市场就会受到破坏。”
中国水泥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水泥熟料产量12.79亿吨,熟料实际产能富裕37.6%,实际水泥产能富裕32.3%,已超出20%的合理范围。其实这组数据还不是水泥行业全产能开动的产量,因目前很多地区都在停窑限产。
据中国水泥协会数据,截至2012年底,实际产能已超出当年水泥需求8亿吨。预计今年水泥行业产能增速在7.5%左右,依旧快于6%的需求增速。
行业利润持续下滑
除了产能利用率,市场价格、企业效益水平也是产能过剩与否的重要参考。
“停窑限产的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加剧,导致企业市场效益下滑。”数字水泥网CEO陈柏林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水泥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57亿元,低于2011年和2010年,同比下降32.81%。水泥价格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一路走低,到今年4月已回落至10年前270元/吨的水平。而这10年来,煤、电、原材料、人工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企业节能环保投入持续增加。
“虽然上半年(水泥)产销量增幅在8%以上,但是行业效益相比去年并没有明显好转。”陈柏林表示。据数字水泥网监测的全国31个省市数据,有12个地区上半年出现亏损,亏损较严重的为华北,去年表现突出的东北地区今年上半年利润也出现大幅下滑。
地方投资冲动助推 水泥产能陷“越调越过剩”怪圈
每经记者 吴文坤 发自北京
6月底,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要求各地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过剩行业的违规产能进行清理和检查并上报汇总的时间“大限”。
随着水泥行业各地的相关情况汇总,对这个行业产能过剩的关注也在升温。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早在2003年,水泥行业已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不过,当年立窑等落后产能的产量占总产量的78%,新型干法产量占22%,那时是以落后的立窑产能为主的产能过剩。而到了2012年,这一比例已分别变成10%和90%。在业内人士看来,众多投资纷纷涌入水泥行业,使得产能过剩的风险进一步放大。
在中国水泥协会名誉会长雷前治看来,2008年的投资计划拉动了建筑市场的巨大发展,但也使得上述产能过剩的风险进一步放大。
2008年、2009年,中国水泥行业投资额飞速发展,分别完成了1051.46亿元、1700.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0.76%、61.75%,面对一年新增上百条水泥生产线的状况,中国水泥协会在2009年初就警示水泥投资过热。
同年下半年,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38号文),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对当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认真清理。但事实上,水泥产能盲目扩张的势头并没有刹住车,新增生产线越建越多。
相关方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新建了623条生产线,新增熟料产能7.07亿吨。
“国家发改委严控水泥投资,不等于地方政府不变相核准水泥项目。”在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孔祥忠看来,水泥生产线之所以越建越多,与部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
38号文后仍超建205条生产线/
“如果政府牢牢把握住这个口,谁都建不了。但问题是,有些地方政府根本不理这一套。”一位不愿具名的水泥企业人士表示。
“我们这个地方就只有石灰石,我们不做水泥项目,那还有什么样的政绩?”在今年上半年的调研中,中国水泥协会名誉会长雷前治经常听到地方政府官员这样的抱怨。
这样的局面也让一些大企业明知产能过剩,也必须投资,因为如果别的企业进入,可能把自己苦心经营的局面打破。数据显示,在38号文发布后到2012年底新建的线中,比38号文出台时核定的418条在建生产线多建了205条,多增熟料产能近3亿吨。
从2013年年初开始,在建和拟建的生产线还有220条,熟料产能是2.8亿吨,折合水泥产能是4.5亿吨。如果这些生产线全部建成,水泥产能大概要达到35亿吨,而“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水泥需求量大概是22亿吨。如果在建、拟建线全部建成,按照测算,利用率只有不到63%。
记者通过有关途径获取的一份水泥行业今年2月底召开的一次座谈会材料显示,有企业直言,西南地区乱批乱建的情况比较严重,其中又以云贵两地最为严重。在2月底,贵州有31条生产线还在批,一度出现了“一个县就建一个水泥厂”的现象,云南有40余条线在批,而这两个省的规划都在1.5亿吨左右。
同一个落后产能项目被淘汰几次,在水泥行业并不算新鲜事。有业内人士曾仔细对比了2010年和2011年的淘汰名单后发现,当中有部分企业名字是重复的。而且在2011年的淘汰名单中,部分事实上是早已停产了的企业,又出现在了淘汰名单上。
“有的地方借等量淘汰新建项目,三个厂都投产了,落后产能却还在。”雷前治表示。
据了解,目前国家要求的水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淘汰窑径3.0米以下水泥机械化立窑,小型水泥回转窑,水泥粉磨站直径3.0米以下的球磨机等产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当前落后产能的范围并没有完全确定,除了上述产能外,列入范围的产能规模或将扩大。
“一刀切”政策或渐行渐近/
对于水泥新增产能的控制,业内曾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让市场去调节,另一种是政府加强干预。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在今年5月份就下发了 《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发改产业([2013]892号),要求各地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过剩行业的违规产能进行清理和检查并在6月底前上报汇总。同时两部委还在研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
这似乎也让有些地方政府十分紧张。有业内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透露,西南某地区就在该通知下发之后,加速审批了多条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日前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上述情况汇总目前已经结束,化解方案或将在近期出台。综合多方消息来看,实行“一刀切”,禁止一切新建水泥项目,成为有关方面重点考虑的内容。
不过,有权威人士透露,在“一刀切”禁止产能新增的信号扩散后,就有不少地方政府的官员跑到发改委“求情”,这也让政策的出台存有变数。
除了对增量进行严控外,本次化解产能方案中,对一直就在进行淘汰的落后产能,业内也期待有更为坚决的措施。
在原建材局局长王燕谋看来,落后产能占有市场空间,不能及时退出是造成总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政府监管不完全到位和市场竞争不够充分,使落后产能淘汰不快和盲目投资不断产生”。
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加速/
为了进一步提高落后产能淘汰的有效性,中国水泥协会最近提出建议希望能够调整水泥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
孔祥忠认为,随着水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政策的“普惠性”使得更多的落后产能继续享受政策优惠,加大了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难度。由此,中国水泥协会提出建议,对32.5等级水泥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废渣的由全额退税改为减半退税;对42.5等级水泥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20%废渣的享受全额退税;对52.5等级水泥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10%废渣的享受全额退税。
不过,记者从相关人士获取的信息显示,本次化解方案中关于税收方面不会做太多调整,但下一步对相应税收政策进行修订的预期较为明显。
此外,从各方面的信息来看,加强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的扶持力度无疑会成为此次化解方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落后产能的淘汰、行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企业之间的战略重组。”雷前治认为。
不过,对于重组企业来说,一边是重组成本越来越大,一边是新增产能不断增加,重组后企业无效益,重组压力越来越大。有不愿具名的企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协调各金融机构给予企业重组资金政策上支持,降低重组成本。
中国水泥协会本月刚发布了《加快推进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提出,至“十二五”末,水泥熟料生产企业数量控制在1000家之内,年产规模60万吨及以上大型水泥粉磨站控制在2000家以内。到2020年国内前十家企业(集团)的水泥产品市场集中度应达到60%以上。该方案中就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相关政策支持等提出了建议。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两部委的化解方案中,关于兼并重组的内容,基本将以水泥协会这个方案为基础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 《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也明确表示,对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要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通过兼并重组,未来水泥企业家数将有明显减少,区域会出现更多的寡头企业。”数字水泥网CEO陈柏林认为,这些企业更多向资金雄厚,经营管理水平一流的大企业靠拢,更有利于稳定区域盈利水平,保持行业健康发展。
黑龙江水泥企业联合自救:水泥窑停转4个月
每经记者 彭斐 发自黑龙江
“幸福来得太快,走得也快。”对于黑龙江水泥企业而言,这或许是一个行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在2011年迎来行业高峰后,黑龙江的水泥行业迅速坠入低谷。按照黑龙江的施工期,6月份往后的3个月,是当地水泥的销售旺季。但在5月底,黑龙江水泥企业熟料的库存,甚至已经超过500万吨。为了自救,东北三省各大水泥企业联合决定从去年12月起到2013年4月各熟料生产线停产4个月。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奔赴黑龙江,试图通过对特殊的水泥生产省份的调查,寻找当前我国水泥产能过剩的破解之道。
2011年迎来行业高峰
在哈尔滨市小岭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李维勇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张全国2000t/d以上熟料生产线分布图(含粉磨站)。从这张地图上可以看到,位居中国版图东北角的黑龙江,在2010年,水泥生产线虽零星分布,但却更像一块待垦之地。
2008年,黑龙江做出重大决策:决战三年加快公路建设,彻底打破交通瓶颈。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决战总投资达1100亿元的公路建设,对水泥的需求达到3000万吨。
几乎同时,黑龙江的高铁、地铁、高架桥、房地产等基础建设同时开花,哈尔滨以及黑龙江的其他水泥企业,在2011年迎来了行业高峰。在黑龙江某大型水泥企业负责人看来,2010年前后,正是黑龙江水泥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抓住了4万亿元投资的尾巴,生产水泥成品的粉磨站大规模上马。”
据黑龙江省建材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黑龙江的水泥销量达到创纪录的4320万吨。而在2008年底,黑龙江省统计规模以上的水泥企业77家,水泥产量仅1968.21万吨。
对于2011年水泥市场的火爆,在哈尔滨从事水泥行业工作四十年、原哈尔滨市建材局总工程师刘戍昆认为,“通过这样一个年份(2011年),我们明显看出,市场提前透支,高增长难以为继。”
如今,黑龙江的水泥生产依旧火热,只不过这里的水泥企业,已然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立不安。以小岭水泥为例,2011年,小岭水泥厂的年销售量为105万吨,去年降到了84万吨,截至今年5月底,小岭水泥的销售量为17万吨。
2012年出现大面积停窑
在哈尔滨宾州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宾州水泥)副总张永胜看来,黑龙江的水泥市场正在遭遇最为糟糕的一个年景。作为黑龙江省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宾州水泥仍摆脱不了销售惨淡的窘境:时至5月底,公司的熟料已堆积如山,60万吨的量,相当于近两个月的熟料产量。
事实上,在2012年,黑龙江水泥市场需求量下跌的现实就让水泥企业措手不及。据李维勇介绍,在当年7、8、9月市场旺季时,全省库存400万吨熟料。
5月29日,张永胜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仅宾州水泥一家,露天堆放加上两个熟料库10万吨的储量,熟料积压就达到70万吨。“堆得满满的,已经有三四个月的时间。”让张永胜更加苦恼的是,这还是在企业前期被迫停窑后新增的产量。
自2012年三季度以后,停窑大面积出现,黑龙江省的水泥企业,“普遍停窑4~5个月,一般年份也就在3个月。”黑龙江省建材协会副会长魏杰向记者表示,2011年市场好的时候,就没有停过,只是2012年才开始有这个状况。
数字水泥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黑龙江省统计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水泥企业86家,水泥产量3873万吨,同比下降8.09%。
“赊销”开始重新出现
2013年哈尔滨基建下滑30%~40%的现实,让水泥企业不得不放下2011年时的高姿态。为争夺有限的客户群体,“赊销”这一对水泥企业流动资金可能带来重大隐患的方式,开始重新出现。
李维勇说,现在外面欠公司的钱有2000多万元,去年全年则是3000多万元,不过年底都结账了。
张永胜分析称,目前市场供不应求,大家都在找竞争方式,但说白了,都是恶性竞争,实际上都是相互间压价。
对于黑龙江水泥企业而言,产量下降只是一方面,2010年至今的3年中,价格的变化犹如过山车一般。但相比于过山车的有起有落,水泥价格则是一蹶不振。
5月28日,当记者来到位于阿城区玉泉街道的冀东水泥黑龙江有限公司时,销售经理左小东问记者:“(你们)是不是别的水泥厂来打听价格的?”在得知记者身份后,左小东坦言,以前是卖方市场,现在是买方市场,“我们现在的价格有点高,想往下面调一调。”
“公司网上公开报价在430元/吨,实际价格可能只在350元/吨,几乎所有企业都存在压价现象。”张永胜称。
在业内人士看来,水泥价值低,长途运输划不来,是卖不远的 “短腿”产品,靠“走出去”消化产能的路走不通。而在地域广阔的黑龙江,为争夺市场份额,在低价策略的同时,甚至有企业将150公里以内的合理销售半径,增加到了200~250公里。
在多位黑龙江水泥企业负责人看来,恶性竞争之所以出现,需求下滑只是一个原因,而接近一半的产能过剩率,才是根源所在。
黑龙江省建材协会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黑龙江现有水泥生产能力6300万吨左右,省统计规模以上的水泥企业86家,水泥产量仅为3873万吨。
而按照国际公认的准则,水泥产能年利用率的正常范围为70%~80%,如今,黑龙江这个水泥生产线并不是“太多”的省份,俨然已跨过这条红线。
走市场化或是破解之道
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下,行业整合浪潮此起彼伏,尽管政府、行业协会层面对大企业的兼并重组持积极的态度,认为是化解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办法,但市场上也有反对的声音。
去年5月,黑龙江的工地开工之际,亚泰集团哈尔滨水泥厂曾准备统一涨价,但遭到了联合抵制。鑫池混凝土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国福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的公司也参与了那次抵制,“龙头是亚泰,他说涨价就涨价,跟谁都不商量。”
“大企业当然有话语权,越大的企业,话语权越大。”在魏杰看来,不仅黑龙江有亚泰和北方水泥,别的省份和地区也有类似情况。
魏杰曾做过一个统计,黑龙江的大型企业,一个是北方水泥,另一个是亚泰水泥,截至2012年末,他们的熟料生产能力,占到全省的82%。
2009年3月23日,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北方水泥正式揭牌,该公司成立的一大目的即是对东北地区的水泥产能进行整合。相关人士曾表示,北方水泥将与更多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合作。
相关研究机构表示,通过对主要产能过剩行业的大规模并购重组,以及部分企业的破产清算,可有效缓解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然而,一家水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地方政府部门不严格执行38号文,不断批新线,一些投机者打起了歪主意,干脆‘种’起水泥厂来——建水泥厂坐等大企业收购。”
国内某水泥龙头企业高管在公司股东大会上称:“38号文发布后,小企业开始买卖批文,影响更糟糕。我们担心这些控制新产能的批文沦为一纸空文。”黑龙江省建材协会会长韩世涛甚至直言,不能让他们再扩张了,不良资产都买过来,像收破烂似的。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如果市场份额过度集中的话,就缺乏竞争了。”魏杰认为。
日前,冀东水泥在黑龙江的日产7200吨项目顶着 “产能过剩之风”上马,遭到21家水泥企业联名抵制。记者在与冀东水泥相关人士交流时,对方认为,在竞争中制约行业垄断的形成,是进入黑龙江市场的一个初衷。
对于市场该如何健康发展,魏杰认为,在一个区域市场内,至少有3~5家以上的主导水泥企业,以达到互相制约的平衡。韩世涛则表示,在市场经济中,抑制产能过剩最好的办法,就是取消政府的审核权,走市场化,政府只在煤耗、电耗、排放等几个指标严格监管。
整体开工率仅60%价格战已成重庆水泥市场“毒瘤”
每经记者 鄢银婵 发自重庆
自救,已成为西南地区水泥行业当下的关键词。“产能过剩、利润触底,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孔祥忠表示,西南地区水泥产能过剩引发的白热化、恶性化竞争,已经严重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自2007年以来,重庆水泥市场产能翻倍增长,2013年预计产能过剩2500万吨左右,整体开工率在60%。同时,水泥产能过剩滋生出的恶性竞争也在破坏着重庆市场的价格机制。
生产线集中核准过多
每年6~8月都是重庆水泥行业传统的淡季,但显然今年的“淡季”来得要早一些。
“不说远了,就拿2011年来说,我们也只在最热的7月份停窑20来天,不过今年在5月下旬就断断续续停了”。在行业打拼了近10年的彭德(化名)今年明显感觉市场不好走。
事实上,记者从重庆市水泥协会人士处了解到,彭德所在厂子的情况并非个案,“眼下重庆水泥企业整体开工率仅保持在60%左右”。
根据重庆市水泥协会秘书长马泽民提供的数据,2012年,重庆市水泥总产能达到7600万吨,水泥产量5276万吨,同比增长4.41%,但全行业亏损1.05亿元,企业亏损面占39.32%,成为全国各省市中的亏损冠军。
“今年1~4月,重庆水泥行业又亏了1350万元。”马泽民说,重庆的行情之所以劣于全国,根本原因在于过去几年生产线集中核准太多。“2007年重庆核准了12条新型干法生产线,2008年又核准了16条,2009年核准了10条生产线,这些数字很惊人”。
企业实行低价倾销
王宏诚是重庆合川一家水泥公司的销售经理。“3月份时,重庆一个区县的建筑老板和我们谈判,当时他们给出了270元/吨的底价,不过那时候的市场行情是300元/吨,我们就拒绝了。”他说。
令王宏诚始料未及的是,重庆的水泥价格在接下来几个月里连创新低。根据西南水泥人士提供的数据,今年3月,“400号水泥”的价格为每吨300元左右,4月为280元/吨,5月又下调为260元/吨。
值得注意的是,终端市场价格下调,生产成本却呈高企状态,水泥行业的利润率出现大幅下滑。“2012年重庆水泥行业总利润为-1.05亿元,位居全国最末位。”马泽民说。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上述重庆市场的水泥价格仅存于“明面”上。为了将存货出清,不少企业实行低价倾销价格战,特别是不少小企业,其报价已基本接近于成本价。
“现在重庆部分水泥真正的成交价格已经在210元/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即便如此,销售情况同样令人寒心。
“同其他行业相比,水泥属于短腿产品,同质化较高,在产能过剩的大前提下,如果无法实现行业协同,就很容易陷入恶性价格战。”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孔祥忠表示。
重庆水泥企业频现“骗补”
事实上,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日前,国家工信部下达的2013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指标中,重庆就要淘汰水泥150万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政策却成为不少水泥企业的一条生财之道。
记者了解到,在6月20日审计署公布的“348个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审计发现的违规使用资金问题及整改情况表”中,约60家为水泥制造企业,占比近20%,涉及骗补资金超过8200万元。在这约60家水泥企业中,有18家为重庆企业,占比达30%,涉及骗补资金为1488万元。
“对于水泥企业而言,骗补属于险中求财,在某种程度上也算被逼的。”上述业内人士直言,市场严重饱和、价格低位、利润率持续下滑,给生产企业带来的压力外行人很难有所体会。
由此,6月26日,来自中国水泥协会、西南四省市水泥协会负责人及17家水泥企业的老板齐聚一堂,为今后如何活下去寻找对策。企业负责人发言时均无一例外地坦言“压力大”,“将价格做上去,不再新批生产线”则成为行业共识。
在孔祥忠看来,遏制恶性价格战的有效办法便是兼并重组。“如果一个地区前十大水泥企业的产能占比在70%以上,那么价格上只要大家相互协同,提升则指日可待。”
21家企业联名抵制 冀东水泥熟料项目三年未动工
每经记者 彭小东发自北京、哈尔滨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已引发各种问题,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然而,前些年盲目投资建设生产线带来的恶果很难在短期内消失。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次实地调查了多个水泥生产重要产区和大型水泥企业,记者发现,冀东水泥在哈尔滨新建的日产7200吨熟料生产线面临搁浅,每年或损失一千多万。中国建材祭出了联合重组的大旗,杀入了西南水泥市场,旗下西南水泥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在西南地区已经联合重组了上百家水泥企业。对一些地区和企业来说,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间进行重组洗牌或许是唯一的生路,但这个过程阵痛在所难免。
“我们一年1000多万在这儿扔着呢。”5月底的一天,冀东水泥黑龙江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冀东水泥(000401,SZ)在哈尔滨新建的日产7200吨熟料(水泥半成品)生产线面临搁浅,每年或损失一千多万。
知情人士表示,上述生产线进展缓慢,或与当地21家水泥企业的联合抵制及当地水泥产业形势的变化有关。一年前,21家企业以联名信的方式,向黑龙江省工信委、哈尔滨市阿城区政府、中国建材联合会等单位反映产能过剩问题,希望主管部门制止该项目的建设。
在6月初,记者来到项目所在地时发现,该项目通过环评后并未加快建设,甚至3年前就已经开始的前期拆迁都未完成。
不过,冀东水泥董秘办公室的工作人否认了这个说法,并再三强调,上述生产线的前期工作仍在继续。
21家企业联名反对/
按照计划,位于哈尔滨阿城区的上述7200t/d熟料生产线,是冀东水泥布局黑龙江市场的重要一步棋。2010年12月,国家发改委同意冀东开展征地等前期工作。
冀东水泥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该7200t/d熟料生产线是冀东在淘汰原有落后产能的基础上,拟新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
今年5月底,冀东水泥黑龙江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左小东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感慨道:“都三年了,还未动工。”
2012年7月,早于冀东水泥入驻黑龙江市场的21家当地水泥企业认为,黑龙江水泥企业的产能已经全面过剩,且冀东水泥的7200t/d项目不具备基本的核准条件。
21家企业的代表在一封联名信上签字后,寄往黑龙江省工信委、哈尔滨市阿城区政府、中国建材联合会等单位。
“严重过剩,绝对过剩,很多水泥生产线因为今年产品滞销已经停产。”他们在联名信中写道,该项目若建成投产,将造成哈尔滨水泥产能过剩1300万吨以上。届时,将引发恶性竞争,促使企业倒闭及职工失业。
相关统计显示,黑龙江省现有水泥产能6300万吨左右,产能过剩约46%;哈尔滨是黑龙江省产能过剩的重点地区,现有水泥产能2000万吨左右,产能过剩约47%。
“今年企业的销售量,是去年的50%~60%。”黑龙江省建材协会副会长魏杰说。
在当地一位联名企业人士看来,这意味着即使产量不增加,也可能出现水泥产能过剩的情况。
“如果该项目建成投产,贵省及哈尔滨市水泥产能过剩的情况将进一步加剧。”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函件中态度鲜明地表示,函请相关部门制止冀东水泥在哈尔滨新建日产7200吨熟料生产线。
冀东项目是否合适?/
不过,冀东水泥却有着自己的认识。黑龙江水泥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所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11年全国水泥价格暴跌时,黑龙江省水泥熟料价格却居高不下,周边熟料涌进黑龙江,说明区域产能还有新增空间。
“他们(指上述21家水泥企业)的顾虑是多余的。”左小东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黑龙江水泥产能虽已饱和,但熟料仍有缺口,每年至少从外面进口熟料700万吨。
由此,冀东水泥方面认为,日产7200吨熟料生产线的建设是合适的,建成后有助于黑龙江水泥产业结构的调整。此外,“再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强中俄、中蒙经济往来”等政策的提出,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速,将会为水泥市场带来新的刺激。
这一说法遭到了其他企业的反驳。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宾州水泥有限公司副总张永胜表示,“黑龙江水泥熟料仍有缺口”的说法不现实。在哈尔滨市阿城区,张永胜指着堆积成山的熟料说:“(宾州水泥的熟料)库存已经超过60万吨,水泥窑只能停产。”
“去年冬天,黑龙江省有窑的水泥企业都在停窑。为什么停窑?销售不出去。”哈尔滨小岭水泥副总经理李维勇说,从去年11月8日起停窑,到今年3月19号才投产,停窑四个多月。
各方言辞激烈,争论持久。直到今年3月底,一纸环评报告似乎透露出政府部门对该项目的态度。
今年3月28日至29日,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环保厅等单位聘请专家对该项目进行环评,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环境质量现状和影响预测结果总体符合环境功能要求,并最终认定该项目的环境影响可以接受。
冀东现在骑虎难下/
不过,在2个月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项目所在地时发现,该项目通过环评后并未加快建设,甚至3年前就开始的前期拆迁都未完成。在黑龙江省建材协会人士看来,该项目若早规划三至五年,说不定已经顺利上马,但如今,国家政策、产业形势、竞争格局都发生变化。
根据国务院在2009年下发的《关于抑制部分产业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2009]38号,以下简称 《意见》),要求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执行等量或减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原则上不再批准扩大产能的项目”。
上述21家企业联合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反映,“按照冀东水泥申请报告提供数据,冀东水泥淘汰原有熟料产能是38万吨,落后水泥产能13万吨;拟建的7200t/d生产线,新增熟料223.38万吨,换算成水泥粉末达319万吨。”这些企业认为,该项目熟料产能扩大多倍,不符合 《意见》的相关要求。
一位了解该项目的人士分析,冀东水泥或许也面临着两难:若放弃此项目,前期的一些投资将打水漂;若继续此项目,则“损人不利己”。
从冀东水泥进军黑龙江市场的表现来看,这两年处于亏损状态。冀东水泥黑龙江有限公司于2011年6月设立,当年纳入合并净利润为-38.34万元;进入2012年,该公司的亏损进一步加剧,净利润为-1785.8万元。
母公司冀东水泥(000401,SZ)的经营状况也不乐观。2012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亿元,比2011年减少88.19%;2013年一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9.04%。
对冀东而言,一方面是21家水泥企业的联名反对,另一方面是当地水泥行业的光环褪去。“骑虎难下——这或许是他们最真实的心理。”上述人士说。
虽然冀东水泥董秘办公室工作人员强调说,项目的前期工作仍在继续。但截至6月初,3年前就开始的前期拆迁仍未完成,该7200t/d熟料生产线在双重压力下,进展变得缓慢。
不过,项目也有支持者,市场人士认为,冀东水泥日产7200吨项目建成,可以促使水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在签署联名信的21家水泥企业中,宾州水泥、黑龙江省亚泰集团哈尔滨水泥有限公司占据了哈尔滨水泥市场的半壁江山,剩余市场由其他企业分食。“说涨价就涨价,涨价都不跟谁商量。”哈尔滨鑫池混凝土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国福认为,水泥企业集中度高虽利于维护市场平稳,但也可能导致行业垄断。
中国建材西进重组 一年半“横扫”百家水泥企业
每经记者 刘林鹏 发自成都
成都市高新区天泰路112号,是西南水泥有限公司的办公地。
6月27日下午2点半,已经有数拨客人等待在会客室,他们在等的是同一个人——西南水泥有限公司的总裁赵静涧,而他们目的大致相同——与赵静涧洽谈联合重组事宜。
两年前,中国建材祭出了联合重组的大旗,杀入了西南水泥市场,通过旗下的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在该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收购。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2011年底才成立的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在西南地区已经联合重组了上百家水泥企业,去年就把73家水泥企业收入囊中。
目前,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已经掌控了四川省近一半的水泥产能,占整个西南地区水泥产能的三分之一强。
水泥过剩 利润不如养猪
西南地区水泥产能过剩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以2012年熟料消费计算,西南地区产能富裕度达35%”,中国水泥协会的一位人士在最近召开的行业会议上称,川渝地区过剩超过37%。
截至2012年底,我国水泥产能已突破30亿吨,可能已达33亿吨,全国人均水泥产能近2.3吨,远远超过了国际人均1吨的红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区域人均产能已经赶超全国平均水平,重庆、贵州人均已达到2.76吨和2.58吨。
“在西南地区最起码有25%的水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赵静涧表示。
记者获得的一份西南地区水泥行业的调研报告中的数据亦印证了赵静涧的说法。西南地区水泥行业的调研报告称,西南区域产能的过剩造成了区域内前三季度水泥行业竞争白热化,贵阳周边水泥价格曾低于200元/吨,大昆明区域、大重庆区域长期徘徊在200元/吨左右,企业大幅度亏损。尤其是重庆,名列全国亏损之冠,企业亏损面达46%。
2009年,以饲料、农产品加工起家的东方希望,宣布进军水泥行业,并在重庆市丰都县建成了5条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成为目前重庆市单体最大的工厂。而如今的境况亦不容乐观。
东方希望重庆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唐礼此前曾向 《经济日报》表示,做水泥他觉得很苦。同等的资金要素投入,产出的利润还不如养猪。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西南地区水泥产能已经全面过剩。”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数字水泥网前CEO刘作毅在今年2月份在成都召开的一次行业会议上称,根据季节分布的走势,旺季的11月、12月开工率也达不到100%,旺季也要限产。由于2009年~2011年连续三年产能高位释放,供需关系失衡,导致2011年~2013年供需已经失衡。同样推测,2013年~2015年产能也是过剩的,即便旺季也会过剩。
中国建材产能增至2.5亿吨
中国建材(03323,HK)自2006年初上市以来,展开了对国内中小水泥企业的大规模联合重组,其水泥年产能从2006年初的1100万吨迅速增加到去年底的2.5亿吨,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商。
西南水泥成立于2011年12月15日,由中国建材(03323,HK)联合深圳京达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圳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及北京华辰普金资产管理中心共同设立的。该公司的注册地在成都,注册资本为100亿人民币。
“西南地区水泥企业众多、缺乏行业领袖,但是发展潜力巨大,重组恰逢其时。”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彼时向媒体表示。
2011年12月,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在成都挂牌成立,中国建材总裁曹江林曾放出豪言,西南水泥计划用2年~3年左右时间,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云、贵、川、渝三省一市水泥产能超过1亿吨,占西南区域20%~25%市场份额,成为西南区域内最大的专业水泥公司。
峨边东森、嘉华特水、四川德胜等众多水泥企业被西南水泥收编。赵静涧向记者表示,截至2012年底,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已经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上百家。目前,公司已经拥有1.5亿吨的水泥产能。
今年5月20日,四川国大水泥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中国建材旗下西南水泥有限公司三方签约仪式举行。今年年初,四川甘孜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康巴水泥有限公司联合重组项目的合作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
“中国建材这么大,如果他们想跟我们竞争,我们根本不是对手,所以中国建材一来找我们,我们就赶紧答应了,根本没敢抬价格,害怕剩到最后,价格会更低。”此前有四川当地的水泥企业老板向媒体表示。
“还有多个项目正在洽谈之中。”赵静涧表示。
重组逻辑:掌控话语权
“我们进行联合重组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化流程,一是选区域;二是选企业;三是审计评估,法律尽职调查、业务尽职调查程序;四是谈判和协议;五是交接;六是做联合重组后评价。”赵静涧表示,西南水泥联合重组以后,一般还是用被重组企业的员工和管理团队,这样保证了企业的稳定性。九成以上原公司的高管愿意留下来。此外,西南水泥对所属企业实施区域化管理。
“我们特别强调用数据说话。每月都要进行系统的对标,主要是比较产销量、成本费用、毛利率等指标。对各项指标优秀的前5名企业进行表彰,对后5名和单项指标较差企业派出辅导员进行重点帮扶。”
“对于联合重组的企业,我们坚持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充分利用重组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资源,通过再培训和考核,把符合中国建材干部选拔标准的财务管理人员委派到相应的企业和岗位。比如通过培训把A公司的财务人员选派到B公司,把B公司的财务人员选派到C公司,把C公司的财务又选派到A公司。”赵静涧表示。
赵静涧称,“不管是大区域还是小区域我们都力求掌控话语权,也就是产能做到50%以上。假如一个地区有10家水泥企业,我们只能重组其中的两家,大多数的企业我们无法重组的话,上述两家企业我们也不会去重组。因为即使重组了这两家企业,我们也无法掌控在该区域的话语权。”
“目前,在四川我们已经掌控了近一半的产能,构建了十多个核心利润区,基本完成了战略布局。今后重组的步伐将放慢,主要是围绕核心利润区的完善做一些填平补齐的项目。因为通过此前的重组,现在目标企业越来越少了,而且重组成本在增加。”赵静涧表示。
在赵静涧看来,通过联合重组,西南地区水泥行业的恶性竞争有所改善。
在中国水泥协会名誉会长雷前治看来,支持企业的战略重组,是产能过剩以后,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记者获悉,目前西南水泥市场的集中度已经有大幅提升。在该地区,2010年前十强企业的产能的占比是43%,到今年5月份已经提升到了69%,如果加上第11位和第12位的冀东和亚东已经到72%。西南水泥有限公司的产能以占据该地区的32.54%。
不过,在乱批乱建的“风潮”下,对西南水泥这样进行联合重组的企业来说,一边是重组成本越来越大,一边是新增产能不断增加,重组后企业效益较低,重组压力越来越大。
记者了解到,此前在成都召开的行业会议上有一些大企业表示,在一些地区,如有企业愿意投资几亿建一条生产线,政府是非常高兴的,会帮着企业去跑各种批文。
然而,大企业在一个地区重组了一些企业,通过内部自律限产基本维持了这个地区的市场平衡。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又要让这些企业建新线。这个企业不建,政府就让其他企业建。“如果其他企业进来了,大企业辛苦维护的市场平衡又破坏了。”
赵静涧也表示,大企业在一个区域重组,通过自律限产刚把价格提高了一些,一些小企业就在我们边上建新线,就为了跟着赚钱。
(责任编辑:蒋诗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