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碳”意识 小范围试点开始稳步建体系
碳交易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仍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建立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从小地方、小范围试点开始
随着深圳等7大试点地区推进碳交易,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但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的是,碳交易在国内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仍充满诸多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建立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从小地方、小范围试点开始,为未来全国的碳排放交易积累经验。总体而言,碳交易必将经历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碳交易依然是一种新鲜事物,尽管中国已接受了碳交易概念,但在全国许多地方,“碳”意识依然淡薄。要通过市场化运作碳交易,让有关各方充分认识到过度占用环境资源需要偿付代价,而如果能利用低碳技术等途径减少碳排放则可以获益。
数据是碳交易实施开展的统计基础,针对市场关心的碳排放量多少才合适的问题,配额一定要适度。过度的配额不利于交易,而配额太紧市场也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同样也会导致交易乏力。如何计算企业、设施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如何避免给企业增加额外的负担,如何合理引入第三方核查机构等,都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没有扎实的企业排放数据作基础,分配总量控制指标也会无从下手。
碳价格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市场供给、投资人对市场的预期、能源价格、企业减排成本等。定价问题相对复杂,解决不好将为碳交易带来基础性风险。
未来碳交易将在全国推广,各个交易所如何定位,碳排放配额设置、企业与地方政府间如何明确监督监管等,都是我国推动碳交易发展的关键点和难题。以碳排放配额为例,一旦交易便涉及利益和成本,确定过程是政府和企业博弈的过程。同时,还需解决好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协调问题。我国东西部产业发展差距很大,设计全国体系要考虑的问题和挑战是,如何给西部企业留出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