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货基“爆仓”危机再敲警钟

2013年07月01日 07:5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对于货币基金经理而言,刚刚过去的两周可谓惊心动魄。大规模赎回汹汹来袭,导致相当一部分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陷入窘境,基金公司不得不紧急防范可能出现的“爆仓”危机。而长期以来被默认为“不会亏损”的货币基金,也经历了一次正收益的考验。

  这次货币基金“爆仓”危机,再一次给货币基金的流动性管理敲响了警钟。相当一部分基金公司和投资者把收益率作为衡量货币基金表现的最重要因素,或多或少忽略了对其流动性的管理或考察。这次危机无疑给市场上了生动的一课,提醒大家回归货币基金现金管理工具的本质,将货币基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放在首位。

  此次货基流动性危机事情缘起于6月以来的资金面持续紧张,在最为极端的6月20日,银行间隔夜和7天回购收于11.74%和11.62%,盘中最高甚至成交于30%和28%。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纷纷赎回货币基金,转而直接投向拆借和回购市场,以获取更高的收益率。一些机构客户占比较高的货币基金,净赎回率一度高达50%以上。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均采取摊余成本法作为基本的计价方法,同时引入“影子定价”法对基金资产净值进行重估。当货币基金偏离度超过±0.5%时,货币基金将按照公允价值调整计价,而不再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此次由于受到流动性冲击,债券价格下跌,货币基金负偏离迅速扩大。事实上,天治天得利货币基金 6月20日就出现了超过0.5%的负偏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遭遇集中性的、超预期的赎回,一些流动性安排不足的货币基金将不得不被动卖券以应对赎回,此举相当于兑现浮亏,很可能导致单日收益为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引发投资者的恐慌,遭遇更为剧烈的赎回。因此,在此次危机中,哪家基金公司都不希望旗下货基成为第一例亏损的负面典型,为了取得正收益保卫战的胜利,在过去的两周里各家公司可谓不遗余力。易方达、汇添富、光大保德信、长信等多家基金公司均发布公告称,将自购旗下的货币基金。相当一部分公司紧急筹措帮忙资金来申购旗下货币基金,为此自然要支付额外的成本。

  随着短期资金面趋于平静,这次货币基金流动性危机已有缓解的迹象。平复心情之余,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如果危机让市场真正意识到货币基金管理的核心是流动性而非收益率,或许是件好事情。对于货币基金来说,流动性管理永远是投资运作的重中之重,在保证足够流动性的前提下,才应该考虑如何增厚组合收益。

  值得反思的是,很长时间以来,基金行业对货币基金的评价,往往采取类似于其他类型基金的评价方式,即用相对收益率的排名来衡量货币基金管理水平的优劣。基金公司通常把更高的收益作为营销卖点,投资者也热衷于追求更高的收益。但恰如硬币的两面,在实际的基金管理中,更高的收益率往往是通过较为激进的投资风格来实现的。在市场平稳时,所对应的风险可以被隐藏,但当市场环境突变时,问题始终会爆发。

  其实,在谈及这次货基流动性危机时,大家总是会提到历史上相似的情节。2006年我国曾经出现过货基当日每万份基金净收益为负值的情况。当年,由于股市大涨等原因,货币市场基金也曾面临巨额赎回,并因此面临严峻的流动性考验,相关基金公司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数次货币基金危机事件表明, 货币基金的本质定位是现金管理工具,风险控制能力比收益更为重要。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货币基金提供了T+0赎回服务之后,对基金经理的流动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投资者也要意识到,货币基金是低风险产品,但不等于毫无风险,选择货币基金时不要只追求高收益。

  此外, 值得一提的是,货币基金负偏离通常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而对于正偏离来说,市场对其解读多偏向正面,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正偏离越大越好。如果是通过较高的组合平均剩余期限和融资比例来获得的正偏离,基金组合实际上也面临着较大的潜在流动性风险。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