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好像突然被冻结了一样,铁打的心都经不住这样折腾。”周苏这样描述他前几天的心情。
疯狂借钱,甚至是没有“底线”的疯狂借钱,成为了和周苏一样的银行间债券交易员这两周最主要的工作。这种紧张感所带来的压迫在6月20日那天得到了爆发。不管是电话里还是聊天工具中,几乎所有的交易员都在不计成本地向其他机构借钱。
然而,令他们绝望的是,当天市场上根本没有钱。
6月24日,A股大幅下挫失守2000点,银行股更是跌幅惨重,史玉柱一天亏了近10亿元。不少人开玩笑,看样子银行是要把股市里的钱都抛售套现去了。
庆幸的是,隔了一天,央行终于出手向部分深陷“资金饥渴症”的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支持。
而高收益短期理财产品的热销,也让捉襟见肘的银行松了一口气。
“过山车”般的行情让周苏也如释重负。他最好的哥们张明在他公司对面的一家银行担任客户经理,现在竟然也很淡定地跟周苏说,他刚刚拒绝了大学同学帮他拉的1000万元的存款。
“不能说不差钱,但现在总算是缓过来了。”张明双手扬起,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
1000万元存款不再是“救命稻草”
不少银行已完成“期中”考核指标
张明和所有的银行客户经理一样,每逢一个季度末,便开始寝食难安。“存贷比考核指标就放在那里,每天脑子里都想着怎么去多拉点存款进来。”
可以说,过去的几周,金融流动性的收紧,令张明和他的同事们抓狂。银行从不“差钱”转为闹“钱荒”,让不少人心存疑虑。
这种疑虑集中爆发在6月20日,当天发布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的隔夜利率,已升至14.33%,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纪录,而一个月前的隔夜拆借利率仅在4%左右。
简单来说,隔夜拆借利率是一家金融机构向另一家机构借钱,第二天还钱时所要给予的利率。也就是说,Shibor越高,金融机构越缺钱。
只是,这次缺钱的主角变成了银行。
张明说,他所在的国有银行从来都不是以高收益短期理财产品见长,这次却破天荒地接连发售一个月左右期限的短期理财产品,关键是收益之高也让他吃惊。“以往同类产品不过是3.5%-4%之间的预期年化收益率,现在收益率却飙升到了5%-6%。”
于是,张明按照上面领导的指示,把手头客户的名单梳理了一遍,开始一个个打电话发短信,通知客户近期有高收益的产品推出。
让张明开心的是,此举效果好得惊人。接连几天,各种年龄层的客户纷至沓来。毕竟国有大行的信誉度高,张明看着拉进来的一笔笔数字,颇为欣喜。
昨天,张明的大学同学郑聪悄悄地给他微信,问他还缺不缺存款。郑聪家里是做木材生意的,难得有一笔1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这周可以用,本想着找在银行工作的同学帮个忙,将这笔钱存进去,自己还可以拿银行提供的揽存返点费用。
郑聪说,老家的银行以往给的返点通常为千分之三,一些银行网点甚至给予大额存款1%左右的返点。由于这1000万元只能在短期内调度,购买理财产品不太现实,郑聪才动起了帮银行存款“冲时点”的念头。而张明却懒洋洋地告诉他,现在这笔钱已经不算“救命稻草”了。
“要是早些时候给我就好了,现在我们网点已经完成了存款指标,用于揽储的费用所剩无几。”张明这样告诉郑聪。
郑聪也没有闲着,除了询问张明之外,其他在银行工作的熟人悉数找了一遍,结果得到的回应大同小异,不要说返点了,连正常的大客户“待遇”都打了折扣。 于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郑聪的这一笔“巨款”至今仍未找到下家。
“过山车”般步步惊心的行情
让银行和储户之间的信任出了问题
上周日,让许多人倍感惶恐的是,他们的工行卡无法正常使用了。
网银无法完成正常的转账汇款,ATM机也无法提取现金,去超市购物也没有办法刷卡,甚至去营业网点服务柜台都无法办理业务……尽管工行官方微博在当日中午便发布公告称,工行是由于部分地区计算机系统升级原因,才造成此次柜面和电子渠道业务办理缓慢。但民众担心的远没有那么简单。
首当其冲的就是对“钱荒”的忧虑。甚至不少市民猜测,都说银行缺钱,但工行作为国内最大的银行,如果它出现问题的话,那我们的存款还有安全性可言吗?这次瘫痪是不是不怀好意的黑客攻击?这几个小时无法动用的资金,究竟是不是还在银行里安稳地躺着?
尽管,这一切只是猜测。
庆幸的是,这次波及面较广的故障没有持续太久。中午过后,工行各营业网点的业务基本上都恢复正常,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系统也都可以正常使用。
让银行失去储户信任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技术故障。
32岁的张康是位不折不扣的老股民,但A股的糟糕表现早已伤透了他的心。让他感到意外的是,眼看着银行股一路走低,甚至部分银行个股跌停,但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倒是一天一个价,一家比一家高,自己的手机都快被每天银行发来的理财产品促销短信填满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一点也摸不清。”张康说,银行股走势如此之弱,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却这么高,让他不得不怀疑这些新发售的理财产品所承诺的高收益是否能兑现。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股份制银行零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投资者而言,无风险的产品是不存在的,未来一定会存在某些产品违约的可能。“打个比方,银行完全可以用今天圈来的钱来填眼下的窟窿,等到过了这个时间点,再想其他办法。”他建议市民,真要跟风去抢购那些高收益理财产品的话,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仅资本市场上起起伏伏的表现让老百姓开始质疑银行,银行之间的传闻也让不少人感到焦虑。
早在6月初,光大银行被传出无法支付兴业银行一笔大约60亿元的人民币到期贷款。很快,类似的传闻又发生在中国银行身上,尽管官方很快否认了这个消息,但这仍然引发了许多猜测。
这也随后导致了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折借利率)的一路高企。
资金之紧让所有人汗颜。一位银行资金交易部经理甚至描述该行董事长亲自进入交易室,现场用电话向兄弟行的总行董事长求援,紧急调度资金,以解燃眉之急的事。
不是没钱,而是放错了地方
金融体制改革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真的在经历一场流动性紧缩的“钱荒”吗?
一面是银行缺钱,股市缺钱,中小企业缺钱。但另一方面却是,货币的供应量充裕,不少大型企业不好好做实业,却大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游资仍在寻找炒作的概念,民间借贷依旧风风火火。
不难发现,眼下的“钱荒”看似凶猛,实则是一场资金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换言之,不是没有钱,而是放错了地方。
一位资深的浙江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在一个正常的情况下,钱应该流向实体经济,即企业获得银行的贷款进行生产经营,再发工资给个人。而个人则通过消费将钱流回企业,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经济模式。目前中国的情况是,很多钱没有如预期进入实体经济,而是留在金融系统里空转套利。“尽管央行印了很多人民币,但钱沉淀在一些诸如地方政府债务、虚拟票据、房地产等领域。”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透露,某大银行通过发行收益4%-5%的理财产品获得资金,然后再以8%-9%的收益以同业存款的方式存入一家以同业业务出名的股份制银行,这家银行再将资金投入到收益更加高、风险也更加大的信托项目。当产品无法兑付的时候,所谓的“钱荒”就来袭了。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市场大声疾呼“钱荒”的同时,央行却并没有释放更多的流动性,这一调控指向似乎在暗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由简单的数量调控逐渐转向质量和结构的优化。
可以说,央行正在进行一场金融革命。
6月25日,央行新闻发言人表示,大型银行要进一步发挥好市场稳定器作用,商业银行要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要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要求,在保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的同时,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对此,有专家表示,央行的表态和此次银行“钱紧”的现实,更凸显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针对金融配置不够市场化、资金错配等问题,一是推进利率市场化,二是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业,建设更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 文中出现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