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双氰胺风波考验乳业投资

2013年01月28日 07:29    来源: 广州日报     刘俊

自新西兰进口乳品占比逼近五成  

  上周,一场针对新西兰牛奶突如其来的风波,让乳业再次经历了一场危机。因某些乳制品出现微量DCD(双氰胺)残留,出于贸易和国际买家信心考虑,新西兰暂停使用农用化学物DCD,消息传到国内后随即引发了对该国乳制品安全性的担忧,多家乳企已发出澄清声明。记者了解到,中资到新西兰“淘奶”早成趋势,业内分析认为,会否打击该国乳制品对我国出口仍取决于风波的发酵程度,但相信对乳企的投资影响只属短期。

  趋势:

  中资“淘奶”新西兰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随着国产乳制品频陷食品安全问题,加上国外乳品原料成本低,新西兰成为中国最大的乳制品来源地。海关数据显示,去年前10个月新西兰占中国乳制品进口量比重提升至46.9%。

  除了传统的“洋奶粉”,从酸奶、乳酸饮品到其他食品企业,早就或多或少使用新西兰的奶源做原配料,国内资本也加速进口甚至取道新西兰设厂。

  资料显示,去年底到今年初,伊利和雅士利相继敲定赴新西兰设厂。其中,伊利的婴儿配方奶粉项目年产4.7万吨,雅士利为5.2万吨。更早抢滩该国的还包括刚收购新西兰16座牧场的房地产商上海鹏欣集团,以及认购新西兰乳企Synlait Milk的光明乳业。

  “中新两国签了自由贸易协定。”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如此分析,按照该协议执行,乳制品关税逐年降低,最终该国出口到中国的奶粉将全部实现零关税。

  分析:短期影响乳企投资

  记者了解到,事件主角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占据了全球40%的乳制品贸易份额,其关键供应商的地位暂难被撼动。

  目前每年从新西兰进口的乳制品税率安排具有额度限制。记者注意到,有意思的是,中国企业“抢光”特保标准的情况一年比一年早,凸显了进口的持续升温:2010年是3月,2011年是2月。

  根据海关总署刚刚发出的公告,今年这个时间来得更早。2012年我国进口的原产于新西兰的第一类农产品(记者注:即原料奶)数量为4156.77吨,以在途方式进口数量为2576.77吨,已超2013年度进口触发水平数量1659吨,因此2013年度进口这类产品甚至都不能适用协定税率。

  昨日,专门研究乳业的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表示,要判断这次风波的影响,关键看事态是否会继续发酵;如果会,将对新西兰乳制品出口造成“很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也对事件有所担忧。在上周五,在香港上市的雅士利股价下跌超过了12%,该公司随即澄清不涉及本次事件。此外,其他乳业股如现代牧业和蒙牛乳业分别跌3.3%和1.5%。

  宋亮认为,事件中,外界也看到新西兰国家检测机构的权威性和严谨性,看到他们的监管体系是优秀的,反而有助证明是高品质的代表。因此,他判断在投资上的负面影响将很快能过去。

  恒天然回应:

  双氰胺含量 仅为欧盟限值1%

  据新西兰媒体昨日报道,恒天然首席执行官表示,他可以向全球消费者保证该公司的产品是“安全的”,相比起产品质量,他更担心的是消费者或被各种谣传所困扰。

  昨日,恒天然公司通过声明表示,它是在2012 年9月份生产的少数产品,包括全脂奶粉、脱脂奶粉和乳酪粉中发现了微量的DCD 残留的。该公司昨日还强调,其在少数奶粉中发现了含量极低的 DCD(双氰胺),仅为欧盟规定的安全限值的1%。

  “婴幼儿配方奶粉经过测试没有发现DCD。”该公司说。

  声明说:“2013 年1月初,新西兰政府通知我们,相关公司将自愿把DCD 产品撤出市场。我们完全赞成这一举措。”记者了解到,由于世卫组织并无DCD的限值标准,因此参照欧盟设定的安全限值是,人体每公斤每天可摄入1毫克DCD。

  此外,恒天然表示,新西兰政府已经表示,DCD是一种与三聚氰胺不同的化合物,不具备三聚氰胺的毒性。

(责任编辑:朱丹)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双氰胺风波考验乳业投资

2013-01-28 07:29 来源:广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