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外贸增速将争取与GDP同步
1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就近期消费、外贸、利用外资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做出了回应。
去年12月我国外贸数据波动正常
数据显示,2012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2%,出口增长14.1%,大大超过11月的增长速度,甚至引发“人为拔高”的质疑。
对此,沈丹阳表示,月度数据出现波动是正常的。这个现象在去年12月份之前已经出现过两次,在相邻的月份,两个月之内出现过超过10个百分点以上的明显波动。比如1月出口下降了0.6%,但是2月增长18.3%,增长了将近19个百分点。4月出口增长4.8%,到5月则增长15.3%。
沈丹阳表示,出现这样明显的波动,是因为去年整个外贸环境比较严峻,有外需的因素,也有国内的一些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心理反应的因素,以及节假日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能因为有这样的波动,就怀疑有数据造假的现象。
“12月份,外贸企业确实加快了出口的进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到12月31日,2012年第四季度的免收法定检验检疫费的优惠措施停止执行,今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收费标准,所以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这个优惠措施,赶在12月31日前把货物运出去。”沈丹阳说。
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增长7.9%,进口增长4.3%,增速比去年均有所回落。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贸易顺差扩大48.1%。沈丹阳表示,这和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以及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下降有很大关系。同时,贸易顺差占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概在2.8%左右,仍然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
2013年,商务部的目标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争取保持全国外贸增速与GDP的增速大体上保持同步,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国际贸易的份额。
人力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劳动力成本上升不断给出口增长带来压力。有些人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或者说人口红利已经没了。
沈丹阳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并不意味着中国外贸发展的劳动力竞争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一般认为,中国现阶段还处在人口红利期,在劳动力数量继续保持优势的同时,中国劳动力的素质近些年来明显提高,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不能只是看价格,还要看性价比。”
沈丹阳表示,要清醒认识到,中国外贸竞争优势如果继续依靠劳动力优势和成本优势的话,将难以为继,所以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沈丹阳介绍,2013年,商务部将重点把三件措施落实好:一是推动出台相关配套的落实措施,运用财政、金融等多种政策手段来扩大进口规模。二是加强进口促进体系建设,包括支持办好非洲商品展、南亚商品展等展会,组织企业到海外开展进口贸易促进活动。三是稳步扩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试点,发挥进口贸易集聚区对周边地区进口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等。
粮食整体进口规模仍处合理范围
去年中国粮食进口量激增,根据海关的统计,2012年1—11月份,中国粮食包括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作物的品种进口数量合计是1077.5万吨,同比增长了294.5%。有些人担忧,我国粮食进口激增、对外粮食的依存度提高,是否会引发国际的粮食危机,是否对我国本身的粮食安全造成影响?
“中国粮食进口去年增加是客观事实。但因为中国粮食进口增加就说中国粮食威胁论,或者说造成中国粮食不安全,是缺乏依据的。”沈丹阳表示。
沈丹阳分析,粮食进口比较快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国内外市场的价差增大,企业进口意愿增强。其次,企业增加饲料用粮的库存。第三,基数原因。2011年同期,中国小麦、玉米和大米进口的基数相对非常低,只有103万吨、118万吨和51万吨。“从以上三个因素来分析,总体上看是企业经营和市场需求的正常反映。”沈丹阳说。
沈丹阳表示,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现在对小麦、玉米和大米是采取关税配额管理。去年1—11月份,小麦、玉米和大米总体进口关税配额完成了不到50%,2011年就更低了。“所以这些数据相比较国内粮食生产消费以及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年度进口关税配额总量而言,整体进口规模显然是在合理范围内。”
(责任编辑: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