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检察机关:非法集资占金融犯罪案件总数超八成

2024-10-22 09:02 来源:北京日报

  10月20日,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法治与风险防控”专场分论坛上,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北京市检察机关金融检察白皮书和典型案例。一年来,北京市检察机关共办理金融犯罪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案件1803件3464人,其中非法集资犯罪案件仍处于高位运行态势,占金融犯罪案件总数的86.6%,且犯罪手段不断翻新。

  北京市检察机关金融检察白皮书系统梳理了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金融检察案件整体情况。在这一年里,北京市检察机关共办理金融犯罪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案件1803件3464人,件数和人数同比分别增长1%和12.7%,主要罪名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信用卡诈骗罪、集资诈骗罪、洗钱罪、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等。

  其中,办理非法集资犯罪案件1561件2926人,案件数量同比减少15.6%。但该类案件占金融犯罪案件总数的86.6%,仍处于高位运行态势。

  犯罪分子除了以影视投资、购买保健品、免费旅游等名义非法集资之外,还紧跟社会与政策特点营造噱头,以短视频剪辑、“云养殖”、外汇交易、绿色能源、贵金属托管为名,对外宣传“高新产业”“国家支持”,犯罪手段和名目不断翻新,迷惑性较强。例如朝阳区检察院办理的王某等19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就是以短视频创业为由向社会公开宣传某线上平台,声称购买“短视频创作技术提效工具服务包”成为会员即可进行二次剪辑创作,作品回传至平台审核,再投放至各大外部短视频平台可获取高额收益,非法集资49亿余元。

  此外,金融犯罪还存在信贷领域诈骗犯罪上下游链条化特征明显,“地下钱庄”犯罪日趋职业化、网络化、规模化,财务造假类证券犯罪案件数量明显上升等特点。

  据介绍,市检察院逐步构建起以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为重点的高质效办案、金融检察综合履职、数字检察驱动“打早打小”、全过程追赃挽损、执法司法协同联动、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的“六位一体”金融检察专业化工作模式。

  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法治与风险防控”专场分论坛是检察机关首次承办的专场分论坛,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组织统筹,由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与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共同主办。论坛分为“金融领域犯罪的惩治和预防”和“金融风险防控的协同治理与法治保障”两大议题,嘉宾们分享了对金融法治建设、金融治罪体系搭建、金融风险防控、金融协同治理和首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最新实践。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张海蛟)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检察机关:非法集资占金融犯罪案件总数超八成

2024年10月22日 09:02    来源: 北京日报    

  10月20日,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法治与风险防控”专场分论坛上,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北京市检察机关金融检察白皮书和典型案例。一年来,北京市检察机关共办理金融犯罪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案件1803件3464人,其中非法集资犯罪案件仍处于高位运行态势,占金融犯罪案件总数的86.6%,且犯罪手段不断翻新。

  北京市检察机关金融检察白皮书系统梳理了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金融检察案件整体情况。在这一年里,北京市检察机关共办理金融犯罪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案件1803件3464人,件数和人数同比分别增长1%和12.7%,主要罪名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信用卡诈骗罪、集资诈骗罪、洗钱罪、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等。

  其中,办理非法集资犯罪案件1561件2926人,案件数量同比减少15.6%。但该类案件占金融犯罪案件总数的86.6%,仍处于高位运行态势。

  犯罪分子除了以影视投资、购买保健品、免费旅游等名义非法集资之外,还紧跟社会与政策特点营造噱头,以短视频剪辑、“云养殖”、外汇交易、绿色能源、贵金属托管为名,对外宣传“高新产业”“国家支持”,犯罪手段和名目不断翻新,迷惑性较强。例如朝阳区检察院办理的王某等19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就是以短视频创业为由向社会公开宣传某线上平台,声称购买“短视频创作技术提效工具服务包”成为会员即可进行二次剪辑创作,作品回传至平台审核,再投放至各大外部短视频平台可获取高额收益,非法集资49亿余元。

  此外,金融犯罪还存在信贷领域诈骗犯罪上下游链条化特征明显,“地下钱庄”犯罪日趋职业化、网络化、规模化,财务造假类证券犯罪案件数量明显上升等特点。

  据介绍,市检察院逐步构建起以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为重点的高质效办案、金融检察综合履职、数字检察驱动“打早打小”、全过程追赃挽损、执法司法协同联动、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的“六位一体”金融检察专业化工作模式。

  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法治与风险防控”专场分论坛是检察机关首次承办的专场分论坛,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组织统筹,由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与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共同主办。论坛分为“金融领域犯罪的惩治和预防”和“金融风险防控的协同治理与法治保障”两大议题,嘉宾们分享了对金融法治建设、金融治罪体系搭建、金融风险防控、金融协同治理和首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最新实践。

(责任编辑:张海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