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茶”说不

2024-08-21 09:11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对“金融茶”说不

2024年08月21日 09:11    来源: 经济日报    

  “金融茶”一般会以稀缺性以及高升值空间为噱头,通过控制产能、囤积产品、宣传高利息回购等方式抬高价格,最终多以本息难兑现、价格暴跌收场。脱离了商品属性的“金融茶”,俨然成为一场击鼓传花式的庞氏骗局,蕴藏着极高的风险。

  近日,“金融茶”爆雷事件再现。据报道,某茶叶品牌“炒作盘”兑付困难,目前正与经销商、客户等协商兑付方案。上一次发生“金融茶”爆雷事件在2023年底,两起相似事件相隔不到一年。

  所谓“金融茶”,是以特定茶叶产品为标的进行炒作行为的统称。个别茶企打着销售茶叶的名义,承诺一定期限后以还本付息的方式予以回购。这类产品一般会以稀缺性以及高升值空间为噱头,通过控制产能、囤积产品、宣传高利息回购等方式抬高价格,最终多以本息难兑现、价格暴跌收场。这种模式下,茶叶早已不再是消费品,而是成为一种金融产品,参与者也不再是通过产品销售获利,而是等待平台回购或转让给下家。

  脱离了商品属性的“金融茶”,俨然成为一场击鼓传花式的庞氏骗局,蕴藏着极高的风险。从交易标的来看,茶叶本身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产品估值难度较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金融茶”主打的稀缺、保值等底层逻辑本身就很牵强。从产品的交易环境来看,“金融茶”以个别公司发行的产品为交易对象,这使得产品发行人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发行人的捂盘或增产行为直接扰动市场价格。同时,有不少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无合同、无协议、无实物,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市场参与方仅凭缺乏认证的“信誉”展开交易,这对投资者来说无异于羊入虎口。

  其实,各地监管部门早就针对“金融茶”提示了交易风险。2023年10月,福州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发布《关于防范以“金融茶”“理财茶”等名义实施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称,“金融茶”“理财茶”的业务模式脱离商品交易实质,由正常销售行为演变为一种追求高额回报的投资理财行为,隐藏较大风险隐患,可能涉嫌非法集资。今年7月,广州市荔湾区发展和改革局发文提醒,“金融茶”“理财茶”隐藏较大风险隐患,投资应通过正规渠道,对于新兴的投资行为要仔细斟酌,谨防参与非法集资活动。

  频频提示风险,“金融茶”爆雷事件为何还是再三上演?客观讲,“金融茶”的预防与治理存在一定难度。有业内人士指出,大多数“金融茶”最终可以实现实物交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徘徊于金融合同诈骗、非法集资和传销的边缘,给相关部门带来了监管上的挑战。同时,“金融茶”的交易往往缺乏正规合同和法律保护,这就导致受害者在维权时证据不足,办案机关取证困难。在交易手续粗糙、卖家资产不足等情况下,即便胜诉也面临难以执行的问题。不少参与者心怀侥幸也是促成此类事件多发的重要原因。公开报道显示,一些参与者在入局之初就意识到“金融茶”的风险,但是看到身边人盈利便心痒难耐,或是小试几把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期待自己不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个人的侥幸心理下,最终血本无归。

  面对治理难题,监管部门应理清责任,有效、及时介入案件,尽早发现并处置风险点。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应继续加大投资者教育力度,普及金融知识,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辛自强)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