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茶”一般会以稀缺性以及高升值空间为噱头,通过控制产能、囤积产品、宣传高利息回购等方式抬高价格,最终多以本息难兑现、价格暴跌收场。脱离了商品属性的“金融茶”,俨然成为一场击鼓传花式的庞氏骗局,蕴藏着极高的风险。
近日,“金融茶”爆雷事件再现。据报道,某茶叶品牌“炒作盘”兑付困难,目前正与经销商、客户等协商兑付方案。上一次发生“金融茶”爆雷事件在2023年底,两起相似事件相隔不到一年。
所谓“金融茶”,是以特定茶叶产品为标的进行炒作行为的统称。个别茶企打着销售茶叶的名义,承诺一定期限后以还本付息的方式予以回购。这类产品一般会以稀缺性以及高升值空间为噱头,通过控制产能、囤积产品、宣传高利息回购等方式抬高价格,最终多以本息难兑现、价格暴跌收场。这种模式下,茶叶早已不再是消费品,而是成为一种金融产品,参与者也不再是通过产品销售获利,而是等待平台回购或转让给下家。
脱离了商品属性的“金融茶”,俨然成为一场击鼓传花式的庞氏骗局,蕴藏着极高的风险。从交易标的来看,茶叶本身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产品估值难度较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金融茶”主打的稀缺、保值等底层逻辑本身就很牵强。从产品的交易环境来看,“金融茶”以个别公司发行的产品为交易对象,这使得产品发行人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发行人的捂盘或增产行为直接扰动市场价格。同时,有不少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无合同、无协议、无实物,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市场参与方仅凭缺乏认证的“信誉”展开交易,这对投资者来说无异于羊入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