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茶”事件,敲响防范非法集资警钟

2024-08-16 15:26 来源:环球时报

  莫开伟

  近日,广州芳村爆出“金融茶”事件。据报道,泛茶控股(广州)有限公司已对外发布清产核资、预备重组的公告。

  “金融茶”一般指以普洱茶为介质、将其视作金融商品的类金融模式炒作。推销者会宣称这类茶叶产品“具有理财价值”,而购买者并不会接触到真正的茶叶。纵观事件全过程,“金融茶”的本质类似于非法高息集资,是一种由发行公司向投资人承诺高回报率、高价回购、时间越长回报率越高的“投资品”。一件普洱茶饼的价格动辄被炒至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购买“金融茶”成了非法高息集资的“击鼓传花”游戏。每当“游戏”进行一定阶段,发行商收手上岸、“金融茶”价格暴跌后,投资者无法收回投资,这一“游戏”才告崩盘。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之一,2023年,广州芳村茶叶市场就被爆出过类似的“昌世茶资金链断裂事件”,涉案金额超过2亿元。而在此次泛茶“金融茶”爆雷前,今年7月芳村所属的广州荔湾区政府就已发布了防范“金融茶”“理财茶”的提示,指出这类行为涉嫌非法集资。“金融茶”爆雷屡禁不止,发行公司作恶固然是首要原因,但投资者面对高回报时警惕性不足、存在侥幸心理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因而,此次“金融茶”爆雷事件应再次敲响全社会防范非法集资的警钟。而要彻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需要动员起政府各职能部门、行业自律组织、社会民众等各方面力量,采取针对性措施,从根本上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第一,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扎紧防范非法集资的篱笆。考虑到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加大、民众反诈能力提高,非法集资诈骗活动正换上各种新型万变的“马甲”。有关部门一方面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消除宣传盲区,力争将非法集资的危害覆盖到所有社区、全体居民。同时可以考虑将各类金融爆雷事件作为蓝本,创作更加生动的反面教材。反诈宣传必须与时俱进,通过剖析新近案例,及时反馈骗局演化动向,从而培育投资者更高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对于非法集资高发、频发的区域与群体,有必要“重点盯防”,增强特定群体、特定区域的风险防范意识,打消他们的侥幸心理。部分投资者明知投资可能存在问题,但自以为能够及时脱身,殊不知完全落入非法集资的陷阱。这种赌徒心理往往需要更大的反诈宣传投入,才能得到改善。

  第二,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使监管与风险提示始终走在前头,夯实遏制非法集资的制度基石。此次地方政府在监管工作方面总体上表现良好,既对茶叶市场价格作了明确规定,也提前对“金融茶”“理财茶”进行了风险提示,可惜结果依然令人遗憾。这也对有关部门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监管部门应争取在更早阶段、以更大力度采取监管措施或发布风险提示。此外,政府市场监管部门应继续加大市场整治力度,充分调动、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完善社会立体监管和预警体系,形成社会监管合力、掌握市场动态,对茶叶市场以及其他投资品市场保持较高监督与整治力度。只有将相关监管措施或风险提示落到实处、产生成效,才能将类似事件扼杀在萌芽阶段,给广大投资者创造出一个安全、稳定的良好金融环境。

  第三,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增强法治震慑力,营造狠抓非法集资氛围。对“金融茶”及类似爆雷事件,有关部门应及时介入,紧盯关联账户,严查违法者资金动向,进一步提高引导取证、证据审查能力,铸牢非法资金转移防火墙,尽快采取措施切实保护投资人利益,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同时,对涉嫌非法集资的责任人从严采取惩处措施,除冻结其资产以清偿投资者资金、减少投资者损失之外,严肃追究其刑事责任,增强打击非法集资的社会震慑力,达到惩前毖后的目的。(作者是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  > 正文
中经搜索

“金融茶”事件,敲响防范非法集资警钟

2024年08月16日 15:26    来源: 环球时报    

  莫开伟

  近日,广州芳村爆出“金融茶”事件。据报道,泛茶控股(广州)有限公司已对外发布清产核资、预备重组的公告。

  “金融茶”一般指以普洱茶为介质、将其视作金融商品的类金融模式炒作。推销者会宣称这类茶叶产品“具有理财价值”,而购买者并不会接触到真正的茶叶。纵观事件全过程,“金融茶”的本质类似于非法高息集资,是一种由发行公司向投资人承诺高回报率、高价回购、时间越长回报率越高的“投资品”。一件普洱茶饼的价格动辄被炒至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购买“金融茶”成了非法高息集资的“击鼓传花”游戏。每当“游戏”进行一定阶段,发行商收手上岸、“金融茶”价格暴跌后,投资者无法收回投资,这一“游戏”才告崩盘。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之一,2023年,广州芳村茶叶市场就被爆出过类似的“昌世茶资金链断裂事件”,涉案金额超过2亿元。而在此次泛茶“金融茶”爆雷前,今年7月芳村所属的广州荔湾区政府就已发布了防范“金融茶”“理财茶”的提示,指出这类行为涉嫌非法集资。“金融茶”爆雷屡禁不止,发行公司作恶固然是首要原因,但投资者面对高回报时警惕性不足、存在侥幸心理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因而,此次“金融茶”爆雷事件应再次敲响全社会防范非法集资的警钟。而要彻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需要动员起政府各职能部门、行业自律组织、社会民众等各方面力量,采取针对性措施,从根本上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第一,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扎紧防范非法集资的篱笆。考虑到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加大、民众反诈能力提高,非法集资诈骗活动正换上各种新型万变的“马甲”。有关部门一方面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消除宣传盲区,力争将非法集资的危害覆盖到所有社区、全体居民。同时可以考虑将各类金融爆雷事件作为蓝本,创作更加生动的反面教材。反诈宣传必须与时俱进,通过剖析新近案例,及时反馈骗局演化动向,从而培育投资者更高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对于非法集资高发、频发的区域与群体,有必要“重点盯防”,增强特定群体、特定区域的风险防范意识,打消他们的侥幸心理。部分投资者明知投资可能存在问题,但自以为能够及时脱身,殊不知完全落入非法集资的陷阱。这种赌徒心理往往需要更大的反诈宣传投入,才能得到改善。

  第二,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使监管与风险提示始终走在前头,夯实遏制非法集资的制度基石。此次地方政府在监管工作方面总体上表现良好,既对茶叶市场价格作了明确规定,也提前对“金融茶”“理财茶”进行了风险提示,可惜结果依然令人遗憾。这也对有关部门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监管部门应争取在更早阶段、以更大力度采取监管措施或发布风险提示。此外,政府市场监管部门应继续加大市场整治力度,充分调动、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完善社会立体监管和预警体系,形成社会监管合力、掌握市场动态,对茶叶市场以及其他投资品市场保持较高监督与整治力度。只有将相关监管措施或风险提示落到实处、产生成效,才能将类似事件扼杀在萌芽阶段,给广大投资者创造出一个安全、稳定的良好金融环境。

  第三,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增强法治震慑力,营造狠抓非法集资氛围。对“金融茶”及类似爆雷事件,有关部门应及时介入,紧盯关联账户,严查违法者资金动向,进一步提高引导取证、证据审查能力,铸牢非法资金转移防火墙,尽快采取措施切实保护投资人利益,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同时,对涉嫌非法集资的责任人从严采取惩处措施,除冻结其资产以清偿投资者资金、减少投资者损失之外,严肃追究其刑事责任,增强打击非法集资的社会震慑力,达到惩前毖后的目的。(作者是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马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