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泳者溺于水”,生物科技非法集资套路深|明辨是“非”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年来,我国非法集资案件高发频发,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在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指导下,中国经济网策划推出系列宣传教育短视频节目——《明辨是“非”》,节目将以各类典型的非法集资案例为主要题材,开展防范非法集资知识普及和风险警示,提升全民“防非”意识和能力。
在非法集资类案件中,有不法分子虚构企业拥有高科技技术或高科技项目,以生物医药等为诱饵,宣称投资相关项目可获得高额回报。不少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被不法分子勾勒的虚假蓝图骗得团团转。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三级法官助理许振宇在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表示,生物科技类非法集资吸引投资者的手段往往有以下几种:
套路一,小礼品引诱。不法分子通过发放鸡蛋、甜品、书籍等小礼品,吸引公众参加他们的线下宣讲会或讲座。许振宇解释称,“大多数不法分子此时的目的,其实并不是让您现场投资,而是让您留下姓名和联系电话,这样方便他们后期与您沟通,然后让您慢慢地走进他们的套路。”
套路二,高额投资回报。不法分子往往宣称可以给予投资者高额的投资回报,年化利率有20%,甚至达到30%以上,以此诱骗公众。
套路三,拉人头奖励。“不法分子为达到骗取更多资金的目的,会让您向身边的朋友和亲属做推荐,让更多人上当受骗。”许振宇称。
套路四,虚构生产资质。许振宇表示,不法分子以一些营业执照来虚构相应的生产资质,“他们往往是在注册公司的时候,在经营项目上列举了某一经营品类,再向公众虚构自己具有相关领域内的特许经营或生产资质,让公众相信他们有能力或资质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或投资。”
善泳者溺于水。许振宇提醒,一些具备一定生物科技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认为自己可以鉴别相关项目,往往也对此比较感兴趣。而非法集资企业将自己包装得比较好,把非法目的隐藏在合法的面具之下,推出的生物科技类项目正是为了引诱他们上当受骗。
此外,老年人也更容易掉入生物科技类非法集资陷阱。许振宇表示,老年人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比较高,同时手里握有养老金,为了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富足,他们可能将手里的余钱用于投资。甚至有些老年人为了投资这些项目,抵押了房产,最终血本无归。
许振宇强调,在投资前,投资者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了解企业有哪些经营资质,公司规模有多大,是否拥有相关的专业人员、专业设备、专利等,以此来判断公司是否有能力或者有资质来经营相关项目。二是在投资前,应将要投资的项目告知家人朋友,征询他们的意见。
如已投资相关项目,许振宇提示称,“在投资中期,在认为项目经营不善的情况下,可以积极地向企业要求退出这个项目,索要投资款。若投资款难以追回,要积极地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寻求专业的法律帮助,通过民事诉讼的形式索要自己的投资款。同时,要及时地向家人朋友倾述,防止自己钻死胡同、钻牛角尖。”
防范和远离非法集资,别做下一个受害者。了解更多内容,欢迎收看中国经济网防范非法集资系列视频节目《明辨是“非”》。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