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重拳打击非法集资 近5年新发案件下降逾六成存量案件下降75%

2024-06-17 09:15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农业合作社集资返利、充卡旅游定期返钱、投资元宇宙可获高额返利……

  眼下,非法集资的名目越来越多,手段和形式也越来越多,令人防不胜防。一旦落入财富陷阱,就有可能家破人亡,追悔莫及。

  揪非法集资黑色链,还金融生态艳阳天。眼下,一场打击和防范非法集资的硬仗正在打响。

  筑牢“防火墙”

  增强民众防非意识

  6月是第12个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6月15日,全省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启动仪式在武汉举行,主题为“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活动采取“线下+线上”方式进行,全省各市州、省直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通过多种形式组织群众参与。

  在活动现场,小品《钱哪儿来的》、相声《你以为我傻呀》等节目以通俗幽默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非法集资的危害以及常见的表现形式。

  市民王女士说,表演寓教于乐,很受启发。

  近年来,全省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持续进机关、进工厂、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村组、进网点,累计覆盖群众6000余万人次,在此过程中涌现了“襄阳市防非处非志愿服务队、沙市区金融卫士”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宣传队伍,创建了“咸宁金融庙会”“宜昌金融大讲堂”等宣传教育载体平台。

  形式多样的防非宣传助力群众防范非法集资的意识和主动拒绝能力明显提高。数据显示,全省非法集资案件持续呈现双下降趋势。近5年来,新发案件数下降了62.77%,存量案件数下降了75.8%。

  开展打非专项行动

  有效遏制增量风险

  湖北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已于5月启动,是全国打非专项行动的一部分,持续至2025年12月,共分为发动及排查、打击处置、建章立制、巩固提升等四个阶段。

  省委金融办(省地方金融管理局)有关同志介绍,这次专项行动力争非法集资存量风险有序处置、增量风险有效遏制,重点领域风险高发势头切实得到扭转,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同防同治的工作格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非法集资的形式与手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相较于传统纯线下模式的非法集资犯罪,网络非法集资具有更强的欺骗性、隐蔽性和破坏性,犯罪蔓延速度较快,集资参与人范围已不再拘泥于亲属、朋友、同事等小圈子、小群体,还会波及全国甚至是国外,将给金融系统安全及人民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此次专项行动所聚焦的重点领域既包括民间投融资中介、第三方财富管理、“伪私募”和“伪金交所”及金融领域非法中介、理财、股权众筹等投融资领域,养老、殡葬、涉农、市场零售、商贸服务、房地产、教育培训等传统领域,还包含虚拟货币、区块链、文化旅游、影视投资、解债服务、云养殖、网约车等新兴领域以及假冒、挂靠央企、国企、中直、事业单位和打着“产登公司”“拍卖公司”等幌子的非法集资活动。

  全社会共同行动

  让涉非分子无处遁形

  在宏观层面,我省将动员各市州、省直各部门开展大排查、大起底。依托省金融风险预警平台,省有关部门将开展线上线下、场内场外的全面排查,摸清底数。在微观层面,我省将防范非法集资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列入网格工作职责清单,充分发挥网格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扎实开展日常工作。

  在预警防范方面,我省将探索建立非法集资可疑资金监测机制,同时建立统一举报平台,及时分流转交相关地方和单位查办,尽最大努力避免群众的血汗钱流向非法集资黑色链条。

  在案件侦办方面,我省将分类处置,“打早打小”,同时有力“亮剑”,查处涉非重大案件。对于重大跨区域案件,各有关单位将树立“全国全省一盘棋”思维,统筹抓好案件处置,确保能有效摧毁一批非法集资黑色链条。

  此外,在这一轮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中,我省还将依法依规做好存案化解、群众信访以及群众宣传教育等。

  省委金融办(省地方金融管理局)有关同志表示,打非专项行动期间,鼓励广大群众积极举报,各地将不断优化举报奖励制度,及时予以奖励,同时坚决落实举报人保护制度。通过全社会共同行动,让涉非分子无处遁形。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张海蛟)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  > 正文
中经搜索

湖北重拳打击非法集资 近5年新发案件下降逾六成存量案件下降75%

2024年06月17日 09:15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农业合作社集资返利、充卡旅游定期返钱、投资元宇宙可获高额返利……

  眼下,非法集资的名目越来越多,手段和形式也越来越多,令人防不胜防。一旦落入财富陷阱,就有可能家破人亡,追悔莫及。

  揪非法集资黑色链,还金融生态艳阳天。眼下,一场打击和防范非法集资的硬仗正在打响。

  筑牢“防火墙”

  增强民众防非意识

  6月是第12个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6月15日,全省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启动仪式在武汉举行,主题为“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活动采取“线下+线上”方式进行,全省各市州、省直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通过多种形式组织群众参与。

  在活动现场,小品《钱哪儿来的》、相声《你以为我傻呀》等节目以通俗幽默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非法集资的危害以及常见的表现形式。

  市民王女士说,表演寓教于乐,很受启发。

  近年来,全省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持续进机关、进工厂、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村组、进网点,累计覆盖群众6000余万人次,在此过程中涌现了“襄阳市防非处非志愿服务队、沙市区金融卫士”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宣传队伍,创建了“咸宁金融庙会”“宜昌金融大讲堂”等宣传教育载体平台。

  形式多样的防非宣传助力群众防范非法集资的意识和主动拒绝能力明显提高。数据显示,全省非法集资案件持续呈现双下降趋势。近5年来,新发案件数下降了62.77%,存量案件数下降了75.8%。

  开展打非专项行动

  有效遏制增量风险

  湖北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已于5月启动,是全国打非专项行动的一部分,持续至2025年12月,共分为发动及排查、打击处置、建章立制、巩固提升等四个阶段。

  省委金融办(省地方金融管理局)有关同志介绍,这次专项行动力争非法集资存量风险有序处置、增量风险有效遏制,重点领域风险高发势头切实得到扭转,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同防同治的工作格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非法集资的形式与手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相较于传统纯线下模式的非法集资犯罪,网络非法集资具有更强的欺骗性、隐蔽性和破坏性,犯罪蔓延速度较快,集资参与人范围已不再拘泥于亲属、朋友、同事等小圈子、小群体,还会波及全国甚至是国外,将给金融系统安全及人民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此次专项行动所聚焦的重点领域既包括民间投融资中介、第三方财富管理、“伪私募”和“伪金交所”及金融领域非法中介、理财、股权众筹等投融资领域,养老、殡葬、涉农、市场零售、商贸服务、房地产、教育培训等传统领域,还包含虚拟货币、区块链、文化旅游、影视投资、解债服务、云养殖、网约车等新兴领域以及假冒、挂靠央企、国企、中直、事业单位和打着“产登公司”“拍卖公司”等幌子的非法集资活动。

  全社会共同行动

  让涉非分子无处遁形

  在宏观层面,我省将动员各市州、省直各部门开展大排查、大起底。依托省金融风险预警平台,省有关部门将开展线上线下、场内场外的全面排查,摸清底数。在微观层面,我省将防范非法集资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列入网格工作职责清单,充分发挥网格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扎实开展日常工作。

  在预警防范方面,我省将探索建立非法集资可疑资金监测机制,同时建立统一举报平台,及时分流转交相关地方和单位查办,尽最大努力避免群众的血汗钱流向非法集资黑色链条。

  在案件侦办方面,我省将分类处置,“打早打小”,同时有力“亮剑”,查处涉非重大案件。对于重大跨区域案件,各有关单位将树立“全国全省一盘棋”思维,统筹抓好案件处置,确保能有效摧毁一批非法集资黑色链条。

  此外,在这一轮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中,我省还将依法依规做好存案化解、群众信访以及群众宣传教育等。

  省委金融办(省地方金融管理局)有关同志表示,打非专项行动期间,鼓励广大群众积极举报,各地将不断优化举报奖励制度,及时予以奖励,同时坚决落实举报人保护制度。通过全社会共同行动,让涉非分子无处遁形。

(责任编辑:张海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